會冒出這一篇,出自我在珞晴貼吧的回文。談到歌仔戲,我是從電視歌仔戲開始認識歌仔戲這個傳統劇種。接觸最多的是楊麗花歌仔戲團的作品,其次是葉青歌仔戲團與黃香蓮歌仔戲團的作品。現在回想起來,對這幾個以電視作為平臺的歌仔戲團劇作,倒是可以很清楚的區別其特性。 楊麗花歌仔戲團的作品經過幾個時期的變化,我沒有來得及接觸到狄珊編劇駐團時期的作品(這個時期的楊麗花歌仔戲走武俠奇情路線,故事和人物塑造據說都很精采),我開始看楊麗花歌仔戲團的作品時,該團路線走回傳統古路戲,多改編傳統老戲或是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像是王文英與竹蘆馬、新狄青、泥馬渡康王就是這段期間的代表作品。楊團作品的特色:一是齊全整齊的演員陣容,二是流行性強的編曲風格,三是通俗好啃的劇情,統整來看,楊團作品定位是"親民通俗"路線,非常適合晚餐時間配飯食用,劇情輕鬆好懂、演員默契十足,夯不啷當隨便炒就是一盤容易入口的家常菜。 葉青歌仔戲團後來有狄珊編劇壓陣,劇本風格比較文學性也比較雅,狄珊在葉團寫最多的是神怪戲,像是桃花女鬥周公、神郎君等。不過後期也跟楊團一樣,走回傳統戲路,不過由於劇本除了狄編操刀之外還有其他男性編劇加入,所以後期的傳統戲評價不一,這時期的玉樓春、伍子胥過昭關、孔明三氣周瑜都是代表作品。葉團作品的特色:一是劇本比較富有文學性,二是偏向傳統歌仔戲曲調的編曲風格,三是劇情著重生旦纏綿悱惻的愛情戲,統整來看,葉團作品定位是"歌仔戲版瓊瑤"路線,不是每一齣戲都適合晚餐時間配飯一起吃,因為某些生旦調情戲實在太噴鼻血了。然而,葉團相當重視唱腔和身段,所以,雖不像楊團那樣家常可親,但卻是滿足不少喜歡唱腔身段的觀眾口味。 黃香蓮歌仔戲團出現比較晚,黃香蓮本來曾在楊麗花歌仔戲團演出,後來才獨立自己組團。黃團的作品風格一直都帶有楊團的色彩,就連幾個重要的旦角主力也都是從楊團挖角過來,也從葉團挖角重要的花旦(林美照,石惠君)。黃團作品特色:一是才子佳人通俗戲路,二是主角威能全開,統整來說,黃團的戲看的是主角,主角魅力發揮多少程度決定戲好看的程度。黃團的代表作品有羅通掃北、大唐風雲錄等等。 看了電視歌仔戲多年,這三大團我印象最深的戲,楊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西江月(一見韓秀誤終身),葉團我印象最深的是玉樓春,黃團則是大唐風雲錄。 隨著電視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