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書僮 戲後小感
愛情的書僮一劇,改編自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唐伯虎點秋香”故事,於是劇中自是少不掉幾個經典的橋段,像是“三笑因緣”、“賣身華府”、“點秋香”等。整齣戲共十三幕,整體風格熱鬧討喜,置身劇場的我不時聽見觀眾哄堂大笑(我也是大笑的一員啦)的反應就可以知道觀眾應該看得很歡樂。
看完全劇後,有幾個特色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第一,全劇帶有胡撇仔戲的味道,興許這齣戲的調性定位為愛情喜劇,劇中也穿插不少甘草人物與逗趣橋段,這些逗趣橋段頻頻出現非常現代趣味的對白與台詞,而這些相當生活化的對白由劇中甘草角色說出口,還算順溜,很自然的引出觀眾的笑聲。
第二,劇中吸收不少其他改編”唐伯虎點秋香”的劇作笑點,尤其是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幾個相當經典的笑哏都做了一些轉化出現在劇中,當我看見華府教書先生被辭退的時候,來了一段悲憤之餘口噴唾沫的表演,我立馬就想到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與唐伯虎較勁敗下陣來的對穿腸來一場”口噴三斗鮮血”的爆笑橋段。除此段之外,類似的橋段不少,這些橋段也引來許多觀眾的共鳴,笑聲不絕。
第三,劇中所用曲調對於看慣電視歌仔戲的朋友來說都不陌生,除了都馬調、七字調之外,還用了許多電視歌仔戲常見的曲調。除了電視調不少之外,還有黃梅調與兒歌,沒錯,就是兒歌,一曲“白浪滔滔我不怕”讓我一聽愣了一下,原來兒歌也可以用。自然,白浪滔滔一出,全場觀眾又笑翻了。
若回到劇本來看,本劇一開始特別凸顯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故事發生在明正德年間,寧王欲起兵作亂的時候,唐伯虎不願為寧王效力,在逃離寧王控制的途中巧遇微服出巡的正德皇帝,兩人匆匆一會,唐伯虎從一把帶著龍涎香的扇子認出朱壽就是正德皇帝。這一場開場戲,除了特別點出時空背景,也描寫出唐伯虎這個人見多識廣、聰明急智的角色特性,另外,也為唐伯虎之後隱姓埋名藏身華府為奴埋下另一個伏筆,除了想要泡馬子把秋香之外,唐伯虎的隱姓埋名還另有逃躲寧王追蹤的目的。
然而,特別突出歷史背景的鋪排,卻沒有在接下來的故事發揮甚麼作用,就連正德皇帝在全劇進行過半後再度登場,也僅是著墨在正德皇帝的荒唐胡鬧與好色貪花上,卻看不見更多突出歷史背景的深刻安排。即便第十二幕,全劇的最大危機又扣回全劇第一幕破題的歷史背景“寧王作亂”,但是劇中處理危機和衝突的手法太過兒戲,唐伯虎挺身而出擺平危機的計策也顯得兒戲且陽春。上述這些不夠細緻的處理手法,我只能以本劇的調性就是定位為“愛情喜劇”來解釋,但我心底對於這場重要轉折戲被過度輕巧且兒戲的處理,覺得有些可惜。
“愛情的書僮”劇本,或許一開始希望藉由凸顯歷史背景來襯托出身為讀書人的唐伯虎不管面對正德皇帝或是寧王都沒有辦法遂其“良禽擇木而棲”的抱負,於是退而求其次願求獨善其身,擁美人去過他且自逍遙的神仙歲月。然而,全劇被塞了太多太滿的笑鬧元素和喜劇笑哏,讓一開始破題的時代特性,到最後被邊緣化得厲害,看到最後,我覺得即便把歷史背景抽調,對於全劇也不至於有甚麼影響。
愛情的書僮,在我看來是帶有外台遺絮的劇場作品,有一種在劇場看外台戲+電視歌仔戲的奇妙感覺。以娛樂性來說,這是一齣讓觀眾看得相當輕鬆且歡樂的劇目。然而,我一直在思考,喜劇的呈現是否就僅是搏觀眾一燦而已呢?笑鬧過後,能不能讓觀眾從中體味出幾許深刻的況味或餘思?
喜劇,除了逗樂觀眾引來一室哄堂之外,應該還可以乘載更多,我是這麼想的。
(劇照來源:春美歌劇團粉絲團;同步發表於G+台灣歌仔戲社群)
給你拍拍手,笑過還不算了,生出這樣好的心得來,
回覆刪除萬分同意您的見解,歷史背景與整部戲的調性不合,笑過了沒有留下點什麼,有點可惜。
最讚賞的是周才子的音樂設計,出人意表又動聽。
其實,我覺得"愛情的書僮"是一齣娛樂性很高的戲,在看戲的過程中,我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身邊其他的觀眾在劇情中得到的歡樂。
刪除這個演出,扣掉大稻埕劇苑略顯隨興的硬體(字幕,音響,麥克風等),演員的演出大體上有一定的水準,郭華安更不用說,舉手投足間的唱念作表將唐伯虎的風流性格演繹的相當到位,尤其是那股從骨子裡透出來的風流味,真的是很迷人。
真要說對戲劇本身覺得有個地方比較可惜,真的就是劇本了。我覺得這個劇本不能說不好,但是,我明明看見編劇在劇的一開始的企圖,凸顯歷史背景且讓正德皇帝出場,這就是本劇企圖和其他改編唐伯虎故事的影劇作品做出區別之處,可惜的是,這樣的編劇意念沒有貫徹到最後,這真的是讓我覺得很可惜之處。
另外如你所提,這齣戲的音樂真的很好聽,是本劇一大亮點。
給YOKO拍拍手~~心得真是太棒啦~~
回覆刪除老戲新編的重點在於如何保留傳統劇目的精隨,又能適度地加以剪裁,從傳統的『說故事』與『交代劇情』的程式中突顯人物,集中戲劇衝突,進而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但因本身未觀看此劇,只能從文中得片段,看來這部戲的"笑"果不錯,戲劇衝突這點可能還需加強吧~~
另外YOKO所提”喜劇的呈現是否就僅是搏觀眾一燦而已呢?笑鬧過後,能不能讓觀眾從中體味出幾許深刻的況味或餘思?”
說到喜劇,我就想起日本編劇界的鬼才-宮藤官九郎,他的作品天馬行空、創意無限,充滿漫畫式的惡搞誇張風格。看似無理頭的劇情發展,都蘊含現實人生的哲理與溫情,是個非常難得編劇奇才。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老師也曾說:「看喜劇的時候,我們是在俯瞰著渺小的人物不斷地出錯。看悲劇的時候,我們是在仰望高大的靈魂受苦」。
悲劇是因為對劇中人物產生認同,產生患難與共的同理心。
喜劇則是在博君一笑的同時,傳達發人深省的認同。
只能說悲劇不好演,喜劇不好寫,從事劇場創作的工作人員,辛苦了~~
小雲特別引用國修老師這段話,不只精確,也是砥礪。
刪除我還記得以前為了考研究所特別念過的戲劇理論曾提到,就如國修老師所說,我們在悲劇中仰望高貴的靈魂在受苦的過程中依舊踽踽前行;我們在喜劇中俯瞰普通人的錯誤。然而不論悲劇或是喜劇,都不只是在看戲的當下逗得觀眾一時哭一時笑,而是透過戲劇文本帶出悲劇後傳達的精神抑或是喜劇後凸顯的人性。
另外,我也看過宮藤官九郎的戲,他確實是鬼才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