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劇場歌仔戲]悍動天下

看完這齣戲幾天都沒時間上來抒發一下,總算抓到空檔可以來唉一唉。 春美歌劇團難得北上巡田水的作品《悍動天下》,還真的是給它來巡田水捏,比起13年的《愛情的書僮》,不得不說,《悍動天下》的製作也太……隨興也隨意了吧! 首先,要吐槽讓人看了很分裂的劇本。上半場與下半場很明顯的拼湊感,就像是兩種不同材質的界面硬被拼湊成一塊,讓人一眼就看出差距與斷裂。無怪乎很多人都說根本就像在看兩齣戲。上半場的第一場開場戲,悲情的讓人嚇了一跳,看戲的我還在想,這齣戲是從房玄齡臨終開始倒敘嗎?又看了一會兒才覺得不對勁,原來是房玄齡染了怪病,與妻子盧氏情深義重的在話別。編劇應該是想讓房氏夫妻在這種淒淒慘慘的情狀之下,一則凸顯兩人情深,二則刻畫盧氏烈性與不願再嫁的決心,這個開場雖說令人有點驚愕,倒是完全貼合太平廣記中的記載[1]。 但是,為什麼接下來第二場戲到上半場結束,整齣戲走向與劇名《悍動天下》完全脫鉤,劇本一整個大歪樓,歪到隋唐演義之李世民得天下,也有朋友說,這幾場可以直接更名為玄武門之變。然而,不論是怎麼歪,可以明顯感覺到戲的調性與第一場完全迥異,並且民戲的既視感相當重,有一種自己身處有冷氣的場域看外台戲的感覺。並且,從第二場開始,連續三場戲的敘事腔調完全走古路戲的路數,除了男二號李世民一直發聖光之外,即便是掛男一號的房玄齡也很沒存在感,其他的出場的角色也相當平板,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就是一對小雞肚腸且要陷害手足兄弟的渾蛋、長孫皇后出來秀一下戲服就閃退、尉遲敬德和程咬金除了武戲之外沒有鮮明的記憶點(雖說程咬金一看就頗有喜感,但這不是角色的記憶點吧!)。看到這邊就只能安慰自己,房玄齡的扮相真帥氣,即便是會走動的人型立牌也是養眼帥氣的立牌;第四場的武戲,演員們相當認真,尤其是飾演秦王李世民的何佩芸,一連劈腿多次的作工,實在是很有誠意。一直到中場休息,我都很納悶,這齣戲到底是悍動哪個天下啊?(這也是同樣看戲的許多朋友心中的疑問) 中場休息結束之後,下半場的敘事風格再度一轉,下半場與上半場的第一場戲應該是新編本子,第二場到第四場是古路戲。但是,既然要成其為一齣戲,為什麼不好好調勻整齣戲的敘事風格與味道呢?上下半場明顯的斷裂,其實對看戲的觀眾來說,不只讓人摸不著頭,也是一種觀賞的干擾。不過,還好下半場總算回到劇名《悍動天下》了。看下半場時,倒覺得劇情與橋段的鋪...

[劇場歌仔戲]芙蓉歌

一心於2015春天藝術節搬演的《芙蓉歌》,改編自張曼娟1994年出版《鴛鴦紋身》的同名小說〈芙蓉歌〉。對原著小說,我早就爛熟於心,所以得知一心要改編成歌仔戲版的《芙蓉歌》,心中委實期待。對我這樣一個原著迷來說,一心的《芙蓉歌》某種程度大大的滿足了原著迷的情感偏好。 原著影響力無所不在 在提原著影響力之前,先提一個有趣的巧思,劇中雙男主的名字,王庭飛與柳筠卿,恰好是原作唐傳奇《華州參軍》作者的名與字拆解而來,原作作者溫庭筠,字飛卿,編劇甚具巧思的將這個名字拆解重組,成了劇中雙男主名字。這份巧思不只將原作作者溫庭筠名字置入,還有向唐傳奇致敬之意。 原著的影響力幾乎無所不在,首先,是舞台設計與影像設計,《芙蓉歌》的舞台簡單寫意,單看稍嫌單調,但搭配上極富水墨意趣的投影影像之後,乍看簡單的舞台立刻就多了寫意的意境。水墨畫般的影像與舞台,宛如原著描摹的情境氛圍的再現。於是,第一場戲男主角在晨曉時分策馬來到曲江,並且在漫天荷花競麗的荷塘中與女主角芙蓉初次相遇,就從紙上躍上舞台。劇中幾場重要的場景,不論是淡遠優雅亦或是工筆華麗,影像的設計都能恰如其分地將場景情境做到寫意的描摹或借景寓情的烘托。 原著影響最鉅的地方,莫過於劇本。《芙蓉歌》一劇幾乎沒有更動原著主軸,並將原著小說中的「愛情」描摹具象化,小說的文眼同時也是全劇核心精神也通過女主角芙蓉之口娓娓道來:「你是肥沃的土壤,我卻逐漸枯萎死去,因為我是一株芙蓉,而他是溫暖的水澤。」由此可見編劇對原著的喜愛程度。劇本著力之處都在如何把原著沒說清楚或語帶朦朧之處加以凸顯輪廓,填充血肉。其中著力最深的是女主角芙蓉的母親崔夫人與雙男主之一的王庭飛這兩個角色。 原著中,僅描述女主角芙蓉之母崔夫人因為女兒的曲江邂逅恰好與自己年少的戀情相似,再加上慈母護女心切,為了成全女兒的戀情只好以攀誣的方式誣賴女兒指腹為婚的王家兒郎,並藉此要求退婚。而一心的《芙蓉歌》則給了崔夫人從反對女兒到成全女兒這段心路歷程完整的轉折,從少女情事的回憶,帶出了崔夫人當年也曾落入和女兒芙蓉一般的情境。面對幾乎複製自己少年經歷的女兒,崔夫人怎麼捨得女兒經歷與自己相同的遺憾。因此,只能成全女兒的戀情,辜負一直以來侍己如母、待女如珍寶的姪兒。然而,崔夫人雖說成全女兒,但昧著良心誣陷向來純良正直的姪兒仍舊難逃良知的責難,戲中特別著墨...

[劇場歌仔戲]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

《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一劇前身原為唐美雲歌仔戲團於大愛菩提禪心的作品,編劇與劇團在原本的人物設定基礎上,重新編寫宛如續集的《回憶的迷宮》,這個作法堪稱相當聰明,既讓曾看過電視劇版的目標觀眾有熟悉感,但也不至於吸引不到沒看過電視劇的觀眾,畢竟只有角色人設沿用,故事乃全新打造,一兼二顧,新舊觀眾基本上都兼顧了。 本劇由向來擅長描寫家常情感的陳健星編劇,一個乍看通俗的婆媳鬥法故事,卻在他富有邏輯的說故事技巧之下,鋪展出更深刻的家庭情結與家族記憶。 故事從男主角趙天成一個極具象徵意涵的夢境開場,夢中妻子與母親各自化身成為穆桂英與柴郡主這一對婆媳,一個指著他喊楊宗保,另一個指著他喊楊延昭。身為兒子的趙天成面對婆媳之間槍口一致對準他的責難,他既不想選邊站也無法選邊站。於是,不論是夢中還是真實的世界,趙天成始終周旋在「柴郡主」和「穆桂英」之間,這是他揮不去的夢,更是他解不開的結。 夢境,只是個引子 當夢境宛如預知夢一樣的成了真,母親竟把自己誤認為已經過世的爹親,還逕自的將一家子的關係亂了套。面對老母在自己面前宛如新婚少婦的嬌態,趙天成既尷尬又頭痛,面對妻子越來越無法忍受的脾氣,趙天成只能婉言相勸拜託妻子配合。 當真實生活與恐怖夢境逐漸合而為一,趙天成只能接受妻子春櫻貢獻的辦法,以簡單直接的方式讓母親知道,她自以為過著的時間已經是「過去式」。 劇情至此巧妙地往角色的內在挖掘,趙天成的揭示,隨著母親的反應讓他似乎隱隱約約發現母親荒謬突梯的言語興許不全然是胡言亂語,那是母親曾經的記憶,那是他所不知道的母親與父親的過去。 至此,走入了副標題「回憶的迷宮」,即是劇中人婆婆阿雪的回憶。阿雪的記憶,甜蜜纏綿的那一部分從阿雪的口中說出,那是青春年華的愛戀,那是清輝表哥與少女阿雪的甜蜜往事。這些回憶是阿雪怎麼都捨不得放手的曾經,擺渡的清輝、持傘的清輝,即便紅顏已白髮,阿雪都記得清輝望向自己的眼神,那樣令人快樂、令人沉醉。對阿雪來說,這可能是曾經的回憶,也可能是她改寫了記憶,不論這段記憶是否真的曾經存在,這一段戲不只讓觀眾感受到曾經的少年情愛回憶對阿雪而言有多重要,也為下半場埋下一個值得深思的叩問,面對記憶,人們究竟選擇強化什麼?又從而改寫什麼?被揀選的美好回憶是否真的如自己印象中的美好?而現實與記憶之間又存在著甚麼樣令人覺得反諷的落差...

[劇場歌仔戲]千古一帝秦始皇

傳統戲曲常見以歷史作為素材,有的拿既有的話本來老戲重彈、有的選取正史加上野史重新冶煉、有的挑選反面人物作主角大作翻案、有的從歷史的殘史碎片中發現歷史的弔詭處進而切入探究宛如歷史心理劇,也有的就像是直接把中學歷史課本搬上舞台,演一回課本內容給觀眾,在我看來,《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屬這種。 戲的開場,其實有令我眼睛一亮。全劇由幾個西洋考古隊隊員挖掘秦皇陵拉開序幕,有點類似穿越劇的處理方式,運用在傳統戲曲還頗新鮮(不過同樣的手法用三次,新鮮也不新鮮了)。接著,片頭曲的影像,呈現得畫面極有氣勢,並且透出一股「歷史正劇」的味道,個人還蠻喜歡片頭曲。 接著,正戲登場。全劇以編年體的方式,從贏政正式加冕親政說起,依著主角生年的時間軸展開鋪陳。幾乎無有缺漏的將歷史課本會讀到的歷史事件都編入劇中,從秦王親政、嫪毐叛變、平判貶母、呂氏辭相、下逐客令、諫逐客書、兼併六國、泰山封禪、建立一統等等……但是,因為每一件事情都交代,也就每一件事情都無法深入,只能浮光掠影、點到為止,致使全劇看來宛如歷史課本的《秦帝國的大一統》章節的劇場版。即便劇中出現了在野史中與秦始皇虐戀情深的人物「阿房」,但也因為劇情太過專注地描述「歷史編年流水帳」,「阿房」這個角色也就無足輕重,也讓我納悶宛如歷史課本的劇情裡根本沒有必要插入一段無來由的野史與無足輕重的角色。 其實,秦始皇這個人物至今仍充滿各種謎團,像是為什麼歷史完全沒有記載「始皇后」?是沒有這個人還是被蓄意的抹去紀錄?秦始皇為什麼一心想求長生不老?秦始皇和呂不韋之間猶如世間情一般的身世之謎?這些正史沒有給予解答,野史也未能自圓其說的歷史弔詭處,在我看來恰恰是編劇可以擇其一二大書特書的哏點。從歷史的弔詭處,翻出歷史的皺褶,從而將歷史人物還原成一個「人」,這是看歷史劇的樂趣,也是編劇借歷史說故事的本事。 《千古一帝秦始皇》最大問題就在以「教科書般的歷史論述」來編寫歷史人物「秦始皇」與其發生的事件。因為以此歷史論述來定調人物設定,也以歷史結論來勾勒角色個性,「秦始皇」其人就沒辦法走下歷史的神壇被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那些環繞著「秦始皇」的人事物也就只是歷史課本提綱挈領的「歷史事件」,事件的來龍去脈被簡化,人物的形象也平面化,這般近乎劇場版歷史課本的劇本,在我看來,不只看不見編劇觀點,也讓文本失去了靈氣與令人低迴的餘韻。...

[白頭觀眾話當年]紅花綠葉兩相宜─程伯仁

在漫長的看戲歲月中,總有一些演員讓我矢志追隨〈像是女神男神等級的徐堰鈴與黃士偉,還有實力偶像派的徐華謙、莫子儀,近期被我納入必看指標的謝盈萱〉;也有一些演員是只要看見陣容有他就覺得安心〈像是姚坤君、朱宏章,樊光耀等〉,最後,還有一些雖然沒有明星光環,卻總能將角色適切的演好,在舞台上既不過份搶眼但卻又讓人無法忽略其存在感的演員,程伯仁就是這樣的一個紅花綠葉兩相宜的好演員。 最早看程伯仁的演出,是大風劇團的古裝音樂劇《粱祝》。首演版的卡司可謂星光熠熠,找來辛曉琪和王柏森演出英台山伯,我當時是衝著最帥的馬文才黃士偉進劇場的。然而,這齣戲除了上面三位主角之外,還讓我記住了劇中總是扮演男主角梁山伯支持者的四九─程伯仁。 既然這齣戲叫做《梁祝》,又找來了黃士偉演馬文才,自然劇情的重心就落在梁祝馬三角關係上,銀心與四九的戲份大多陪襯居多,少有主戲〈過去傳統戲曲多半還會給銀心四九一些小主場〉,劇中銀心的發揮度還比四九略高。但程伯仁的四九還是在梁山伯魂歸離恨天的那一場戲讓觀眾徹底看見他。只見舞台上梁山伯被毆致死,斷氣前交代了後事〈準備自己墳頭之類的事情〉,說完話一斷氣,一直陪伴在旁的四九撕心裂肺的喊了一聲「公子」,接著換幕。對我來說,四九喊的這一聲,將梁山伯魂斷這一場戲的情緒推到最高點,雖然僅只「公子」兩個字,但四九的情緒相當飽滿,口條也有相應的配合,自然就將這一場戲的渲染力與情緒張力推到最高點。 之後,我連看了幾齣音樂劇都有程伯仁參與演出,像是《荷珠新配》與《宋美齡》。《荷珠新配》中,程伯仁這次飾演女主角荷珠的父親,並且這一回的角色終於有獨唱的曲目。本來在《梁祝》的時候,對程伯仁的唱功沒有太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沒有獨唱曲目之外,一方面也是與他合唱的演員都太會唱了,所以,致使我對程伯仁最初的印象其實停留在「演」。一直到《荷珠新配》,才發現原來程伯仁也能唱,雖沒有男主角黃士偉那麼醇厚悠揚的嗓子,但也還中規中矩、不過不失。這時候,我還是把程伯仁歸類於演比唱好的音樂劇演員。 一直要到《宋美齡》一劇,我才對程伯仁徹底改變想法,一個演員可以有多大的進步,程伯仁其實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音樂劇《宋美齡》中,程伯仁飾演孫中山,是僅次於黃士偉飾演的蔣介石外戲份最重的男角。劇中孫中山有不只一場戲擔綱重要的樞紐與承先啟後的關鍵。此時的程伯仁已經又能唱又能演,與黃...

[關於劇場]黑膠男孩

乍聽戲名,我本來以為這是一齣充滿懷舊情調的個人歌舞秀,因為主演的黃士偉本來就是劇場圈中少數能唱能跳能演還能說的全方位演員,所以,進入劇場之前,本來預期看見一個歡樂的歌舞作品。 然而,從黃士偉走上舞台開始,我很快調整了看戲的情緒,這不是一齣讓人哈哈大笑順便跟著哼唱懷舊老歌的“秀”,而是一齣從一張黑膠唱片回溯生命幽微處與最後在歌曲中自我和解的“戲”。 對我來說,以“戲”觀之,《黑膠男孩》是一齣以誠意取勝,但卻完成度不足的作品。 先說我覺得有誠意且喜歡的部分。首先,貫穿全劇的主題曲「男孩不哭」,以八零年代西方流行樂的曲風編寫,暗合劇中故事的時間設定,進一步帶出歌曲背後的謎團與主角之間的關係。 再來,全劇最精采的部分就是黃士偉時而演時而唱時而舞的演出,《黑膠男孩》因為有黃士偉的演出而能成其為一齣戲,更有甚者,黃士偉是《黑膠男孩》一劇不可被替代的存在。劇中,黃士偉飾演一對父子,一個是在壓抑的年代隱藏自己性向的父親,最後因再也不願意自我壓抑遠走他鄉改以另一個形象生活著;另一個是面對除了留下一屋子黑膠唱片之外再無其他的父親,這個兒子對父親除了不解,還有不諒,而這一份不諒解同時也成為兒子生命幽暗處的源頭。演繹兒子─楊明的時候,可以看見演員黃士偉收放自如的演技,從一開始冒名沙格利以一曲「男孩不哭」迅速走紅,走紅後的楊明在接受各方或好奇、或窺探、或臆測或羨慕的眼光,他一直帶著一種惴惴難安的心虛,尤其以接受電台訪問的那一場戲表現得最為細緻,只見楊明坐在被採訪的椅子上,回答問題時總一字一句仔細表述,一雙手似乎難掩緊張心虛地來回在腿上擦拭,藉由口條與微小卻自然的肢體動作,很清晰的表達角色的情緒與內在狀態。接下來,楊明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舞台,以一個歌手的姿態。此時,楊明選擇在人群面前開誠布公,表達自己並非“沙格利”的事實,隨後因為觀眾的鼓勵,楊明在舞台上正視了自己的幽暗,並在一曲「男孩不哭」中宛如新生。這一場戲,可以看見演員黃士偉演繹角色的層次,從初登場時難掩的狂喜、面對如浪潮般湧來對“沙格利”支持的心虛、揭露自己不是“沙格利”時的不確定,最後在群眾歡呼聲彷彿被洗滌一般,再唱一曲「男孩不哭」的感動與坦然。這一場戲在我看來,黃士偉不只唱得好,演得更好。 另外,全劇最high的地方,應該就是下半段黃士偉以酒吧“媽媽”之姿登場,在舞台上載歌載舞,並...

[關於連續劇] 雨後驕陽

最近因為年代電視台重播去年大熱的八點檔《雨後驕陽》,我終於有機會一看這齣身邊很多朋友稱讚的戲。 看了之後,真心感動也感慨,台灣多久沒有如《雨後驕陽》這般好看的『八點檔連續劇』。 是的,我說的是『八點檔連續劇』,不是偶像劇,不是人生劇展。在我的認知,八點檔必須具備一定的通俗性,因為它的收視群是以吃過晚飯的留在客廳吃水果看電視的一家老少為主,也因此,八點檔很難曲高和寡、陽春白雪(一整個搞錯時段屬性與目標觀眾群口味)。 因為屬於可以闔家觀賞的戲劇,所以題材上必須是能夠引發最多人的共同情感與經驗的共鳴。於是,八點檔連續劇勢必少不了描寫各種人與人情感互動的橋段與情節。又因為電視這個播放的平台一定會有廣告穿插使然,所以,連續劇必須每隔十五分鐘就給一個小高潮,每集最重要的轉折與高點則落在片尾。於是,為了降低觀眾轉台的機率,也為了增加戲劇張力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八點檔連續劇自然少不了各種「情節」的安排。 《雨後驕陽》以台灣製鞋業作為故事的背景,但卻以一個作鞋師傅的家庭說起,劇中核心角色,一個是繼承家業的獨子,另一個是傳承技藝的養子,故事一開始就合理的埋下未來兩位核心角色之間的衝突與情結。此時再加上一段遺憾的愛情橫亙在兩位核心角色與女主角之間,《雨後驕陽》這齣戲就有了可以發揮與著墨的感情戲。 《雨後驕陽》也如許多通俗八點檔連續劇一般,充滿各種堪稱老梗的情節,像是身世之謎、車禍、流產、兄弟鬩牆等等。然而,因為編劇盡量給這些情節之所以會發生的理由,增加了觀賞時的流暢度;導演則透過鏡頭給了演員處理「情節」的餘裕,有了這兩點前提,劇中那些老梗情節就有了合理性。 一齣情感戲交織,情節相對合理的八點檔連續劇,就不難引出觀眾共通的情感投射,也就產生了通俗卻動人的戲劇力量。再加上《雨後驕陽》以台灣傳統產業的興衰作為故事背景,自然讓大多數生長於台灣的觀眾有著一定的熟悉感。 許久沒有看到這麼具有台灣味道的八點檔連續劇了,曾幾何時,八點檔成了各種光怪陸離可笑突梯的荒謬劇(冥視的甚麼風水釋迦,泣台的是姦情之流),有多久,我沒看過這麼簡單通俗卻又可以牽動平凡小民情感的八點檔了。 雖說《雨後驕陽》仍有斧鑿痕跡過重的缺點,但以一齣八點檔連續來說,我覺得它已經堪稱佳作。 最後,因為這齣戲,讓我喜歡上片頭曲與片尾曲,安歌安得與戲相當搭,彷...

[關於劇場]2015TIFA《機器人科倫》

現在進行式的科技寓言 現代科技產物是為了提供人方便的生活而被產出,然而,當人們一點一滴的將生活讓渡給『方便』,科技本來為人所控制的角色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異化』,而控制與被控制的的角色也就越來越模糊。 《機器人科倫》很具象的呈現了一幅被科技不斷收編的「更新人生」。 本劇從一個普通的家庭拉開序幕,主人翁羅伯特本來是個不起眼又內向的人,某天,因為開始使用了第一代的機器人-科倫,他重複又單調的生活開始有了改變。科倫的設定,從羅伯特的指令開始,當科倫開始運作之後,一開始是科倫聽從羅伯特的指令,然而不知不覺中,當羅伯特越來越依賴為他帶來方便的科倫,只見羅伯特將科倫所說的“提議”一個一個照單全收。在此同時,科倫仍不斷重複「你應該要這樣,但你是主人,你才是對的,你決定就好」的台詞,讓劇中角色羅伯特認為始終是自己在駕馭科倫,卻沒有察覺自己由內而外,從思考到行為都已經被科技架空,並且悄悄的重塑建構。 當主角羅伯特越來越依賴科倫、對科倫幾乎言聽計從之後,他的家人們也隨之被綠續收編。像是羅伯特奶奶,本來打毛線不過為了打發空閒時間,沒想到卻在科倫強力放送各種「有效率」的訊息洗腦之下,竟然買了一台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率工作的編織機。羅伯特的家、家人與生活環境,也一點一滴的隨著科倫的“建議”,而被改變了。之後,當擁有科倫成為一種風潮與流行,街上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科倫,他們都樂於接受科倫為他們帶來各種更加便捷的生活。然後,街上人們越來越接近的打扮、路上的商店的招牌、擺設,以至於整個社會都在自以為追求差異的時候越來越趨向一致。 追求差異化卻不知知覺得越趨一致化的弔詭之處就在劇中這句三不五時出現的台詞「Move with the time, or you will be left behind.(你要跟上時代,否則就會被淘汰)」。這種害怕跟不上時代、害怕落後,害怕被進步排除在外的心態,正是科技反過來凌駕於人之上的控制與制約。這一點,在進入智慧手機人手一機的時代,格外能夠體會,我們不是常常被提醒要更新各種作業系統或是應用程式嗎? 另外,科倫的不斷進化,並且隨著一代二代三代的不斷更新,也讓我們看見了正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科技變化。科技從一開始非常實質,非常有形,逐漸變得越來越容易隨身攜帶,變得越來越輕盈,最後,就如同劇中的三代科倫一般,科技直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