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4的文章

[劇場歌仔戲]牛郎織女-陳亞蘭歌仔戲團

《牛郎織女》在傳承與創新之後… 2014年農曆七月,陳亞蘭歌仔戲團首度推出創團舞台劇作《牛郎織女》,做為創團作品,在開演之前,身為觀眾的我一直好奇,繼電視歌仔戲《天龍傳奇》的一次創意冒險之後,陳亞蘭歌仔戲團會如何“老調新唱”來演繹《牛郎織女》這個一點都不新穎的老故事。 看完戲之後,我深切感受到作為創團舞台作品的《牛郎織女》其實是個傳承意味濃厚的象徵,象徵身為徒弟的陳亞蘭終於走到師父楊麗花的身邊,“楊派”的金字招牌不再只是楊麗花別無分號僅此一家專屬,徒弟陳亞蘭即便不是完全接手,也有了可以和師父共扛招牌的能力。 《牛郎織女》乃是以傳承楊派歌仔戲風格作為該劇的主心骨,從劇目題材的選取、劇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大量楊麗花歌仔戲曲調的援用、砸錢不手軟的視覺美感(舞台設計、視覺設計、服裝設計),皆再再彰顯陳亞蘭歌仔戲的血統源流。 先說劇目題材的取材,《牛郎織女》一劇取材自四大民間故事之一,取材的通俗性,降低了觀眾對此劇認知的門檻,也讓看戲的心情帶著一種家常的輕鬆。所以,當我坐在劇場中,看著身旁的長青觀眾們毫無負擔的隨著劇情爆出一串又一串的笑聲,有一種回到很多年前晚餐時間,一家老少很輕鬆地邊看電視歌仔戲配飯兼聊天的家常感。通俗普羅的題材與劇情,觀眾不用特別準備、不用猜測劇情,可以輕鬆的重溫看歌仔戲的單純快樂。這樣家常的風格,只要看過楊麗花歌仔戲的觀眾們,都能夠很快地找到熟悉感。 《牛郎織女》劇中角色的塑造通俗詼諧,每一個角色輪廓都清楚,每一個角色的特質都可以一言以蔽之,劇中人彷彿浮世眾人某些面向的剪影。因為是剪影,所以觀眾可以輕易地記住角色在舞台的輪廓,但也因為是剪影,角色欠缺了浮出舞台的立體感,那些可以被“一言以蔽之”的角色無從避免的成了臉譜化的軟肋。然而,如此的角色塑造,對於長青觀眾來說是安心且習慣的,起於民間興於市井的歌仔戲本來就是透過黑白分明、善惡有別的角色教化觀眾,所以,《牛郎織女》劇中角色的塑造正呼應“楊派歌仔戲”一路以來的戲劇精神。 《牛郎織女》劇中從正片未登場前的主題旋律「楊麗花歌仔戲」一下,就已經引起劇場多少觀眾的共鳴,這個旋律是很多觀眾對歌仔戲的記憶,也是許多觀眾對歌仔戲情感的源頭。接下來,劇中大量的援用當年楊麗花電視歌仔戲的諸多曲調,不論是《狀元樓》、《狀元調》、《滿山春色》、《寒門秋月》等,不只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