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5的文章

[關於連續劇] 雨後驕陽

最近因為年代電視台重播去年大熱的八點檔《雨後驕陽》,我終於有機會一看這齣身邊很多朋友稱讚的戲。 看了之後,真心感動也感慨,台灣多久沒有如《雨後驕陽》這般好看的『八點檔連續劇』。 是的,我說的是『八點檔連續劇』,不是偶像劇,不是人生劇展。在我的認知,八點檔必須具備一定的通俗性,因為它的收視群是以吃過晚飯的留在客廳吃水果看電視的一家老少為主,也因此,八點檔很難曲高和寡、陽春白雪(一整個搞錯時段屬性與目標觀眾群口味)。 因為屬於可以闔家觀賞的戲劇,所以題材上必須是能夠引發最多人的共同情感與經驗的共鳴。於是,八點檔連續劇勢必少不了描寫各種人與人情感互動的橋段與情節。又因為電視這個播放的平台一定會有廣告穿插使然,所以,連續劇必須每隔十五分鐘就給一個小高潮,每集最重要的轉折與高點則落在片尾。於是,為了降低觀眾轉台的機率,也為了增加戲劇張力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八點檔連續劇自然少不了各種「情節」的安排。 《雨後驕陽》以台灣製鞋業作為故事的背景,但卻以一個作鞋師傅的家庭說起,劇中核心角色,一個是繼承家業的獨子,另一個是傳承技藝的養子,故事一開始就合理的埋下未來兩位核心角色之間的衝突與情結。此時再加上一段遺憾的愛情橫亙在兩位核心角色與女主角之間,《雨後驕陽》這齣戲就有了可以發揮與著墨的感情戲。 《雨後驕陽》也如許多通俗八點檔連續劇一般,充滿各種堪稱老梗的情節,像是身世之謎、車禍、流產、兄弟鬩牆等等。然而,因為編劇盡量給這些情節之所以會發生的理由,增加了觀賞時的流暢度;導演則透過鏡頭給了演員處理「情節」的餘裕,有了這兩點前提,劇中那些老梗情節就有了合理性。 一齣情感戲交織,情節相對合理的八點檔連續劇,就不難引出觀眾共通的情感投射,也就產生了通俗卻動人的戲劇力量。再加上《雨後驕陽》以台灣傳統產業的興衰作為故事背景,自然讓大多數生長於台灣的觀眾有著一定的熟悉感。 許久沒有看到這麼具有台灣味道的八點檔連續劇了,曾幾何時,八點檔成了各種光怪陸離可笑突梯的荒謬劇(冥視的甚麼風水釋迦,泣台的是姦情之流),有多久,我沒看過這麼簡單通俗卻又可以牽動平凡小民情感的八點檔了。 雖說《雨後驕陽》仍有斧鑿痕跡過重的缺點,但以一齣八點檔連續來說,我覺得它已經堪稱佳作。 最後,因為這齣戲,讓我喜歡上片頭曲與片尾曲,安歌安得與戲相當搭,彷

[關於劇場]2015TIFA《機器人科倫》

現在進行式的科技寓言 現代科技產物是為了提供人方便的生活而被產出,然而,當人們一點一滴的將生活讓渡給『方便』,科技本來為人所控制的角色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異化』,而控制與被控制的的角色也就越來越模糊。 《機器人科倫》很具象的呈現了一幅被科技不斷收編的「更新人生」。 本劇從一個普通的家庭拉開序幕,主人翁羅伯特本來是個不起眼又內向的人,某天,因為開始使用了第一代的機器人-科倫,他重複又單調的生活開始有了改變。科倫的設定,從羅伯特的指令開始,當科倫開始運作之後,一開始是科倫聽從羅伯特的指令,然而不知不覺中,當羅伯特越來越依賴為他帶來方便的科倫,只見羅伯特將科倫所說的“提議”一個一個照單全收。在此同時,科倫仍不斷重複「你應該要這樣,但你是主人,你才是對的,你決定就好」的台詞,讓劇中角色羅伯特認為始終是自己在駕馭科倫,卻沒有察覺自己由內而外,從思考到行為都已經被科技架空,並且悄悄的重塑建構。 當主角羅伯特越來越依賴科倫、對科倫幾乎言聽計從之後,他的家人們也隨之被綠續收編。像是羅伯特奶奶,本來打毛線不過為了打發空閒時間,沒想到卻在科倫強力放送各種「有效率」的訊息洗腦之下,竟然買了一台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率工作的編織機。羅伯特的家、家人與生活環境,也一點一滴的隨著科倫的“建議”,而被改變了。之後,當擁有科倫成為一種風潮與流行,街上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科倫,他們都樂於接受科倫為他們帶來各種更加便捷的生活。然後,街上人們越來越接近的打扮、路上的商店的招牌、擺設,以至於整個社會都在自以為追求差異的時候越來越趨向一致。 追求差異化卻不知知覺得越趨一致化的弔詭之處就在劇中這句三不五時出現的台詞「Move with the time, or you will be left behind.(你要跟上時代,否則就會被淘汰)」。這種害怕跟不上時代、害怕落後,害怕被進步排除在外的心態,正是科技反過來凌駕於人之上的控制與制約。這一點,在進入智慧手機人手一機的時代,格外能夠體會,我們不是常常被提醒要更新各種作業系統或是應用程式嗎? 另外,科倫的不斷進化,並且隨著一代二代三代的不斷更新,也讓我們看見了正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科技變化。科技從一開始非常實質,非常有形,逐漸變得越來越容易隨身攜帶,變得越來越輕盈,最後,就如同劇中的三代科倫一般,科技直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