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5的文章

[劇場歌仔戲]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

《春櫻小姑─回憶的迷宮》一劇前身原為唐美雲歌仔戲團於大愛菩提禪心的作品,編劇與劇團在原本的人物設定基礎上,重新編寫宛如續集的《回憶的迷宮》,這個作法堪稱相當聰明,既讓曾看過電視劇版的目標觀眾有熟悉感,但也不至於吸引不到沒看過電視劇的觀眾,畢竟只有角色人設沿用,故事乃全新打造,一兼二顧,新舊觀眾基本上都兼顧了。 本劇由向來擅長描寫家常情感的陳健星編劇,一個乍看通俗的婆媳鬥法故事,卻在他富有邏輯的說故事技巧之下,鋪展出更深刻的家庭情結與家族記憶。 故事從男主角趙天成一個極具象徵意涵的夢境開場,夢中妻子與母親各自化身成為穆桂英與柴郡主這一對婆媳,一個指著他喊楊宗保,另一個指著他喊楊延昭。身為兒子的趙天成面對婆媳之間槍口一致對準他的責難,他既不想選邊站也無法選邊站。於是,不論是夢中還是真實的世界,趙天成始終周旋在「柴郡主」和「穆桂英」之間,這是他揮不去的夢,更是他解不開的結。 夢境,只是個引子 當夢境宛如預知夢一樣的成了真,母親竟把自己誤認為已經過世的爹親,還逕自的將一家子的關係亂了套。面對老母在自己面前宛如新婚少婦的嬌態,趙天成既尷尬又頭痛,面對妻子越來越無法忍受的脾氣,趙天成只能婉言相勸拜託妻子配合。 當真實生活與恐怖夢境逐漸合而為一,趙天成只能接受妻子春櫻貢獻的辦法,以簡單直接的方式讓母親知道,她自以為過著的時間已經是「過去式」。 劇情至此巧妙地往角色的內在挖掘,趙天成的揭示,隨著母親的反應讓他似乎隱隱約約發現母親荒謬突梯的言語興許不全然是胡言亂語,那是母親曾經的記憶,那是他所不知道的母親與父親的過去。 至此,走入了副標題「回憶的迷宮」,即是劇中人婆婆阿雪的回憶。阿雪的記憶,甜蜜纏綿的那一部分從阿雪的口中說出,那是青春年華的愛戀,那是清輝表哥與少女阿雪的甜蜜往事。這些回憶是阿雪怎麼都捨不得放手的曾經,擺渡的清輝、持傘的清輝,即便紅顏已白髮,阿雪都記得清輝望向自己的眼神,那樣令人快樂、令人沉醉。對阿雪來說,這可能是曾經的回憶,也可能是她改寫了記憶,不論這段記憶是否真的曾經存在,這一段戲不只讓觀眾感受到曾經的少年情愛回憶對阿雪而言有多重要,也為下半場埋下一個值得深思的叩問,面對記憶,人們究竟選擇強化什麼?又從而改寫什麼?被揀選的美好回憶是否真的如自己印象中的美好?而現實與記憶之間又存在著甚麼樣令人覺得反諷的落差

[劇場歌仔戲]千古一帝秦始皇

傳統戲曲常見以歷史作為素材,有的拿既有的話本來老戲重彈、有的選取正史加上野史重新冶煉、有的挑選反面人物作主角大作翻案、有的從歷史的殘史碎片中發現歷史的弔詭處進而切入探究宛如歷史心理劇,也有的就像是直接把中學歷史課本搬上舞台,演一回課本內容給觀眾,在我看來,《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屬這種。 戲的開場,其實有令我眼睛一亮。全劇由幾個西洋考古隊隊員挖掘秦皇陵拉開序幕,有點類似穿越劇的處理方式,運用在傳統戲曲還頗新鮮(不過同樣的手法用三次,新鮮也不新鮮了)。接著,片頭曲的影像,呈現得畫面極有氣勢,並且透出一股「歷史正劇」的味道,個人還蠻喜歡片頭曲。 接著,正戲登場。全劇以編年體的方式,從贏政正式加冕親政說起,依著主角生年的時間軸展開鋪陳。幾乎無有缺漏的將歷史課本會讀到的歷史事件都編入劇中,從秦王親政、嫪毐叛變、平判貶母、呂氏辭相、下逐客令、諫逐客書、兼併六國、泰山封禪、建立一統等等……但是,因為每一件事情都交代,也就每一件事情都無法深入,只能浮光掠影、點到為止,致使全劇看來宛如歷史課本的《秦帝國的大一統》章節的劇場版。即便劇中出現了在野史中與秦始皇虐戀情深的人物「阿房」,但也因為劇情太過專注地描述「歷史編年流水帳」,「阿房」這個角色也就無足輕重,也讓我納悶宛如歷史課本的劇情裡根本沒有必要插入一段無來由的野史與無足輕重的角色。 其實,秦始皇這個人物至今仍充滿各種謎團,像是為什麼歷史完全沒有記載「始皇后」?是沒有這個人還是被蓄意的抹去紀錄?秦始皇為什麼一心想求長生不老?秦始皇和呂不韋之間猶如世間情一般的身世之謎?這些正史沒有給予解答,野史也未能自圓其說的歷史弔詭處,在我看來恰恰是編劇可以擇其一二大書特書的哏點。從歷史的弔詭處,翻出歷史的皺褶,從而將歷史人物還原成一個「人」,這是看歷史劇的樂趣,也是編劇借歷史說故事的本事。 《千古一帝秦始皇》最大問題就在以「教科書般的歷史論述」來編寫歷史人物「秦始皇」與其發生的事件。因為以此歷史論述來定調人物設定,也以歷史結論來勾勒角色個性,「秦始皇」其人就沒辦法走下歷史的神壇被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那些環繞著「秦始皇」的人事物也就只是歷史課本提綱挈領的「歷史事件」,事件的來龍去脈被簡化,人物的形象也平面化,這般近乎劇場版歷史課本的劇本,在我看來,不只看不見編劇觀點,也讓文本失去了靈氣與令人低迴的餘韻。

[白頭觀眾話當年]紅花綠葉兩相宜─程伯仁

在漫長的看戲歲月中,總有一些演員讓我矢志追隨〈像是女神男神等級的徐堰鈴與黃士偉,還有實力偶像派的徐華謙、莫子儀,近期被我納入必看指標的謝盈萱〉;也有一些演員是只要看見陣容有他就覺得安心〈像是姚坤君、朱宏章,樊光耀等〉,最後,還有一些雖然沒有明星光環,卻總能將角色適切的演好,在舞台上既不過份搶眼但卻又讓人無法忽略其存在感的演員,程伯仁就是這樣的一個紅花綠葉兩相宜的好演員。 最早看程伯仁的演出,是大風劇團的古裝音樂劇《粱祝》。首演版的卡司可謂星光熠熠,找來辛曉琪和王柏森演出英台山伯,我當時是衝著最帥的馬文才黃士偉進劇場的。然而,這齣戲除了上面三位主角之外,還讓我記住了劇中總是扮演男主角梁山伯支持者的四九─程伯仁。 既然這齣戲叫做《梁祝》,又找來了黃士偉演馬文才,自然劇情的重心就落在梁祝馬三角關係上,銀心與四九的戲份大多陪襯居多,少有主戲〈過去傳統戲曲多半還會給銀心四九一些小主場〉,劇中銀心的發揮度還比四九略高。但程伯仁的四九還是在梁山伯魂歸離恨天的那一場戲讓觀眾徹底看見他。只見舞台上梁山伯被毆致死,斷氣前交代了後事〈準備自己墳頭之類的事情〉,說完話一斷氣,一直陪伴在旁的四九撕心裂肺的喊了一聲「公子」,接著換幕。對我來說,四九喊的這一聲,將梁山伯魂斷這一場戲的情緒推到最高點,雖然僅只「公子」兩個字,但四九的情緒相當飽滿,口條也有相應的配合,自然就將這一場戲的渲染力與情緒張力推到最高點。 之後,我連看了幾齣音樂劇都有程伯仁參與演出,像是《荷珠新配》與《宋美齡》。《荷珠新配》中,程伯仁這次飾演女主角荷珠的父親,並且這一回的角色終於有獨唱的曲目。本來在《梁祝》的時候,對程伯仁的唱功沒有太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沒有獨唱曲目之外,一方面也是與他合唱的演員都太會唱了,所以,致使我對程伯仁最初的印象其實停留在「演」。一直到《荷珠新配》,才發現原來程伯仁也能唱,雖沒有男主角黃士偉那麼醇厚悠揚的嗓子,但也還中規中矩、不過不失。這時候,我還是把程伯仁歸類於演比唱好的音樂劇演員。 一直要到《宋美齡》一劇,我才對程伯仁徹底改變想法,一個演員可以有多大的進步,程伯仁其實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音樂劇《宋美齡》中,程伯仁飾演孫中山,是僅次於黃士偉飾演的蔣介石外戲份最重的男角。劇中孫中山有不只一場戲擔綱重要的樞紐與承先啟後的關鍵。此時的程伯仁已經又能唱又能演,與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