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歌仔戲演員]似水流年,那些令我難以忘懷的角色-《王文英、王伯東、周胡》

(圖片來源:網路)

《從宋仁宗到王文英》

為了好好的落筆寫這一篇,我重看了當年沒有看全的君臣情深,並且,因為看2003的新版君臣之餘,還去找了1987年舊版的《王文英與竹蘆馬》。當初看老版的王文英時,年紀尚小,只記得楊團長演王文英,許秀年演女主角,其他的角色印象都不深刻。然而,此番回味舊版,才知道為什麼不少人喜歡老版中陳亞蘭的宋仁宗。

在聊君臣情深之前,先簡單說一下亞蘭小生版的宋仁宗。

宋仁宗可說是北宋眾皇帝中傳奇故事最多的一個,除了人人耳熟能詳的狸貓換太子之外,仁宗朝堪稱名臣能人輩出,所以,長久以來,宋仁宗都給人一種寬容仁厚的君王形象。

不過,1987年版的《王文英與竹蘆馬》給了觀眾一個不太一樣的宋仁宗,這個仁宗給人一種少年皇帝的感覺,渾身透出一股青春稚氣,對於深宮內院的生活備感乏味無聊,一直都希望可以走出從小到大生長的九重宮闕,去看一看這一片屬於他的家國,到底有甚麼不一樣的風貌?不一樣的景色?

所以,當他最初在御花園中將御馬飛行的王文英誤認為神仙的時候,只見仁宗一臉興奮,像是發現太陽底下新鮮事的小孩,滿臉喜色二話不說的屈膝就拜,滿口祈求的就是希望突然顯靈的神佛可以成全他四處遨遊的心願。

隨後,仁宗和誤闖御花園的王文英碰上了,當他知道原來御馬飛行的人不是神仙而是王文英的當下,仁宗的反應不像一個世故的君王,反而像個終於找到玩伴的少年,就見他一臉雀躍地拉著王文英,拜託這個有著飛天寶馬的王文英可以帶著他去遊歷大江南北,他宛如一隻就要掙脫牢籠的興奮小鳥,心中所思所想都是快點離開皇宮,快意自在地去暢遊那些詩詞歌賦中再三稱美的江南煙雨。

戲中的仁宗非常的孩子氣,不論他跟王文英相處,或是跟皇后的互動,都透顯出這是一個童心未泯的少年皇帝。和王文英相處的時候,仁宗的眼睛總是綻放著興奮的光芒,那是一個突然看見天地寬闊的少年,乍見各種新鮮事時難以掩藏的驚喜。和皇后互動的時候,仁宗就像個年紀略小的弟弟,皇后倒有幾分長姐的味道,他知道自己和王文英出宮同遊的約定茲事體大,所以起初還不敢讓皇后知情,還是因為在御花園中等待王文英被皇后發現,這才在皇后的誘導之下和盤托出,兩人的互動與其說是夫妻,毋寧更像是姊弟。

這樣少年心性,愛玩耍愛自由的宋仁宗,亞蘭小生的詮釋,堪稱靈動,某種程度也算是本色演出。當年演出宋仁宗時亞蘭小生僅22歲,所以,演出宋仁宗一角,可以說相當合適。

亞蘭小生的宋仁宗和楊團長的王文英,兩人搭檔的組合,王文英對仁宗的態度亦兄亦友,仁宗看王文英的眼光也帶著幾分對兄長的佩服,感覺頗像私下師生關係和互動的延伸。

87年版的宋仁宗,亞蘭小生表現最精采之處就是仁宗的少年心性,例如仁宗誤認王文英是天上神仙立刻跪下來叩拜的那一段,亞蘭小生一臉發現奇蹟的興奮神情,堪稱是精采呈現仁宗少年心性的橋段。

十六年過去,楊團長將當年的《王文英與竹蘆馬》改編成了《君臣情深》,劇中核心角色王文英也交棒到了陳亞蘭身上,由亞蘭小生一個人身兼王文英的前世今生和父子兩代總共三個角色,楊團長這一回則演了宋仁宗。

王文英這個角色,從其人物設定來看,這是一個主角威能全開的角色,在王文英身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負面的成分。

首先,他少年得志,年方弱冠就狀元及第。別人就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所謂的天下知也僅是金榜題名的榮耀,但是王文英卻比起所有同年進士都幸運,因為他很快就被破格提拔,堪稱空降部隊一般的直接受命為司農寺丞。然後,他不只狀元及第,君王特簡破格拔擢,還娶了當朝宰相愛女,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王文英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

接著,王文英因緣際會得到了上天惠賜的竹蘆寶馬,這也開啟了他和宋仁宗這一段君臣情深的因由。故事至此,就見王文英和宋仁宗這一雙君臣常常同進同出,仁宗幾乎已經到了一日沒有文英相伴就覺得食之無味的地步,自然,仁宗對於王文英的重用和信任,讓這兩人的情誼超越一般君臣,甚至超越一般的朋友,仁宗幾乎將王文英當作人世間唯一的知己。

在科場,王文英弱冠登第、少年得志;在官場,王文英簡在帝心、直上青雲。然而,王文英不僅形於外的際遇令人羨慕,他的家庭與愛情生活,也可以說是羨煞人矣。很多人一生娶一個妻子就已經煞費苦心,他卻一口氣娶了三個美嬌娘,除了指腹為婚的元配之外,還有一個宰相愛女,一個江湖俠女,所謂入得廚房,出得廳堂,這三位夫人說賢慧有賢慧、要家世有家世、論美貌有美貌,就算原配辛月霞的父親和王文英一家有不共載天之仇,但這位原配夫人仍義無反顧的堅持站在夫婿這一邊,縱使和父母斷絕關係也無怨無悔。更別說其他兩位夫人幾乎一見到王文英即至死靡他,與他生同衾、死同穴,生相隨,死亦相隨。

這樣一個五倫皆備的零缺點角色,再加上該角色被賦予的主角威能,王文英是一個集所有完美在一身的主角,這類角色,其實,非常容易讓觀眾越看越不耐煩,因為完美的幾乎不像真人。

幸好,劇中亞蘭小生所飾演的王文英有幾場戲的表演,讓王文英一角不再只是完美人設,而是一個會哭會笑,有愛有恨,有感情有痛苦的真人。看過戲的人都不會忘記王文英高中狀元回到故里的那一集,前一刻還見他騎馬遊街意氣風發,下一刻就見他驚見滅門慘事,擁著無故枉死的老父親悲悲切切的痛哭,這一聲又一聲的哀啼中有悔愧、有遺憾,還有身為人子卻無能讓老父幸免於難的自責。這一場戲,增添了王文英這個角色的靈魂,讓王文英多了一抹身而為人的無奈和悲苦,也讓這個盡乎完美無缺憾的人物,有了身為凡人那逃躲不開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

另外,新舊兩版的王文英與宋仁宗的君臣互動和情感,有了相當大的改動。舊版的君臣互動,王文英彷彿少年皇帝宋仁宗的兄長,君臣之間多了一份近似兄弟的情誼;新版的改編,大大加重了宋仁宗對王文英的情感,更有甚者,君臣兩人的互動總給我一種非常曖昧的奇妙感覺,而這樣的曖昧氣氛,讓我看著總有幾分說不上的彆扭。

新舊兩版王文英對待三位夫人的感情戲,也給我不太一樣的感受。看君臣情深的時候,一直很懷念舊版的楊團五小旦,每一個都是儀態萬千,風姿各異,並且當年演出王文英三位夫人的年姨、高玉珊和司馬玉嬌都和楊姨合作久矣,所以演起生旦感情戲格外有戲,也再再凸顯出楊姨版的王文英風流相公的特色。然而,君臣情深中三位王夫人可能因為都是新人,不管是唱腔還是身段都還不到火候,所以,每一次看亞蘭小生的王文英和三位夫人的感情戲,就覺得情感較難投入。不過,有一點值得一提,亞蘭小生的王文英對比起楊團長的王文英顯得比較專情(楊團長實在是非常會詮釋“風流”小生,亞蘭小生的風流感此時還沒那麼濃),君臣情深中的王文英真正放在心上的,是那位讓他唱出『卿既憐我我憐卿』的指腹為婚的元配月霞娘子。儘管文英對待其他二房妻妾也蠻好,但感覺上他對二房鳳玲比較接近責任(畢竟這是元配月霞假扮他的時候,被丞相硬塞的一樁婚事,既然月霞恢復女裝,那他這個王文英自然責無旁貸必須概括承受),對三房昭蓉比較是對其情意的報答。所以,文英儘管對三位妻子都有情有義,但是真正所愛的僅有一個辛月霞。

隨著第一代主角王文英的死去,也就開啟了第二代的故事,亞蘭小生在此一人分飾兩角,一是兒子王伯東,一是王文英轉世的周胡。這兩個角色不論是性格或是外顯出來的氣韻都截然不同,我個人比較喜歡兒子王伯東。

一直都記得王伯東一出場的那一幕,那躲在窗後偷看母親的鬼馬表情,我彷彿看見了薛應龍再現,不過,這是一個演技全面升級版的薛應龍。王伯東堪稱是同儕中的孩子王,應該也是許多女孩子心中愛慕的對象,但是,還沒遇見秋香之前的伯東在感情上應該完全沒開竅,所以每次看伯東和如鳳的對手戲就覺得伯東雖說不解對方一片女兒心,本該給人呆頭鵝之感,但每次王伯東回應高如鳳的感情都擺出一臉萌樣,擺明就是個還不知人間情滋味的大男孩,讓人完全無法怪責。另外,王伯東還是一個身負血海深仇的衝動少年,從他還沒做好萬全準備就貿然到龐府發難就可以知道,王伯東是一個暴衝起來不管不顧的熱血男兒。

我在看前半段的王伯東時,腦中總時不時的閃過薛應龍,同樣都是血性的少年,同樣都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概。多年沒看亞蘭小生演出這樣熱血少年的角色,再看她演出王伯東,除了備感懷念之外,也覺得厲害,她將王伯東衝動敢為的少年作風把握得相當到位。當年她演薛應龍的時候,年紀才二十出頭,所以她的薛應龍比較多本色演出的成分,然而,等到演出王伯東的時候,已經時隔十幾年,亞蘭小生用細膩的演技說服我,讓我看見她用演技彌平年齡的差距,反而給我比起當年的薛應龍更加生動、更加靈活的熱血少年王伯東。

王伯東這個角色轉折,應該就是被秋香從龐府救出之後,對秋香由恩生愛的感情戲,亞蘭小生的王伯東在這一段和秋香的生旦戲中的表現,與王文英的生旦戲表現上截然不同。王伯東此時雖說也十九歲了,比起老爸王文英出場的時候也沒少多少歲,但王伯東面對感情的方式和表達相對稚氣,儘管他已經喜歡上秋香,可他跟秋香的對手戲,給人一種兩小無猜,少年男女初識情滋味的初戀甜蜜之感,尤其是王伯東彎身揹起秋香的那一場戲,亞蘭小生將伯東頑皮的神采表演得非常精采。

君臣情深的後半段,王伯東歷經各種磨難,也經過許多挫折,一直到戲的最後,這個少年仍然是一身血性,也仍舊熱血敢為。這樣的演出,很自然地凸顯出王伯東和王文英這對父子不同的性格,也凸顯了王伯東和周胡這一段隔世父子的差異。

再來說一下與王伯東對應的角色,也就是王文英轉世的角色,周胡。

我一直覺得周胡這個角色比起王文英和王伯東來得複雜,心境也來得更加滄桑。首先,周胡是王文英的轉世,卻因為沒有喝下還陽湯而保持了前世所有的記憶,他記得前世未能平反的家仇,也記得前世和三位夫人之間的感情,更記得和宋仁宗一段難得的君臣際遇,但偏偏他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就算他能說出來也不會有人相信他所說的一切。

年輕的身體住著一個蒼老的靈魂,這樣特殊的際遇主宰了周胡這個角色形於外的特質和性格。周胡總是在懷想過去,總是想要接續前世未完成的志業與前緣,總是心心念念與他情深緣淺的君王和妻子,但是,這一切的愁緒全都說不出口,因為他是一個啞巴,一個連表達當下情緒和心情都無能為力的啞巴。所以,他必須壓抑自己真正的想望,萬分無奈委屈的安於周胡這個身分。

因為記得前塵往事,所以他一心想要覓得故人再續前緣,但是,他眼中見到的故人依舊,他卻已經不是故人眼中的舊識,至此,那些纏捲著他兩世的記憶,成了既甜蜜又痛苦的包袱,百無一用是回憶。

周胡這個角色有幾段戲演得很精彩,一是與月霞娘子的草橋重逢,二是和仁宗再度同遊西湖。周胡與月霞娘子重逢的那場戲,斜風細雨,人約黃昏,只見娘子緩步而來,周胡和月霞在橋中相會的瞬間,時間彷彿凍結了,兩個人在彼此的眼中似乎碰觸到皮相底下的靈魂,他和她,宛如十九年前的文英和月霞。這場戲,亞蘭小生演得非常動人,尤其是眼神,周胡的望著月霞走來的眼神,到兩人互相凝望的一瞬,周胡的眼神總透出幾分蒼涼之感,就算是終於重逢得見的喜悅之中,他的眼神仍舊帶著滄海桑田的滄桑。

同樣在周胡和仁宗西湖同遊的情景,周胡雖說喜遇仁宗,但是當仁宗開口詢問是否得知王文英轉世投胎為何人一事,周胡的眼神很細膩的一黯,隨即又笑著避重就輕的將仁宗的問題帶開。此處亞蘭姊的表演相當到位,尤其是她坐在船上,有一個回眸望向仁宗的眼神與表情,格外有戲。(這一幕畫面,我覺得周胡實在是個美男子啊~~)

周胡一角的前半段因為糾結於前世的前塵舊事,又加上他是個口不能言的啞吧,所以在平日與人相處上顯得有演呆氣,也有幾分難被擺佈的執拗,這段期間的周胡,平日外顯出來的呆氣,內心面對諸事的滄桑心態,可以從周胡和月霞、梅姑兩位女性的互動中透顯出來。

不過,周胡這個角色的後半段,由於可以開口說話,再加上他必須報前世今生兩世人的家仇,至此周胡彷彿變回王文英,一直到結局,我都覺得後來的周胡等同於前世的王文英。只有在戲的最後,周胡和王伯東這一對隔代父子同朝為臣,同殿受封,我才從周胡的看向王伯東的眼神中,感覺到周胡(也就是文英)已經是個父親了,他的內在靈魂是個中年人的感覺。

我個人一直覺得周胡這個角色後半段處理的不好,因為周胡後來王文英化的太理所當然,太沒有掙扎,就算前世今生同一個靈魂,面對前世的生命和今生的經歷,還是會有一些複雜難解的心緒,我覺得後半段的周胡被處理的太簡單了。

君臣情深堪稱是上個世紀電視歌仔戲從盛而衰的遺緒,也是楊團電視歌仔戲作品的最後殿軍。幸好,君臣情深不是最後一齣電視歌仔戲,身為歌仔戲戲迷的我,非常樂見也非常希望,可以繼續透過電視看見眾多歌仔戲演員粉墨登場,演繹一個又一個精彩又經典的人物。
(圖片來源:網路)

(原發表於臉書個人網誌)

留言

  1. 您说巧不巧? 看完《红尘奇英》后,我现在正在观看1987年的《王文英与竹蘆马》和《王伯东告御状》。好怀念杨阿姨与众资深演员(年姨、司马玉娇、许仙姬、小咪老师、等的演出。 《君臣情深》的制作让人看到杨阿姨和亚兰姐师徒深厚的感情演出和表露,很喜欢她们的对手戏。同时也让戏迷们重温杨许的精彩夫妻戏(而且是杨阿姨最拿手的皇帝戏)。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和你一樣,也好懷念楊團長與當年楊團五花旦演出的《王文英與竹蘆馬》,楊團長和五位娘子(秀年阿姨,青蓉娘子,玉嬌娘子,仙姬娘子,玉珊娘子)的生旦戲真是精采萬分,真的是非常懷念。所以,我在看2003年版的《君臣情深》總難免緬懷舊版的超強陣容。
      新版最精采的生旦對手戲,首推楊團長和秀年娘子的帝后夫妻檔了~~

      刪除
  2. 版主怎麼沒一起複習楊版的《王伯東告御狀》?許秀年當時的老旦心境很讓人動容(這當然是《君臣情深》的新人無法比的,司馬玉嬌很俏麗,青蓉的秋香也是很討喜啊......)
    看《君臣情深》時倒是第一次意識到陳亞蘭的魅力。以前總覺得他是徒弟;這齣戲在新人環伺下,總於有當家小生的氣勢。看戲時心中不知讚嘆多少次"帥翻了"~~跟楊麗花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當然我可能也錯過了楊阿姨年輕時的厲害?)

    回覆刪除
    回覆
    1. 楊麗花小姐在歌仔戲的地位及影響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陳亞蘭小姐『不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刪除
  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金庸劇]2019新倚天屠龍記-楊逍2.0篇

上一篇《一見楊逍誤終身》只聊到楊逍 1.0 ,接著來跟大家分享帥度更上一層樓的楊逍 2.0 。 原著裡,楊逍正式登場是第十四章,從旁觀者的視角描述「只見離身五呎之處,站在一個粗布長袍的中年書生。何太沖夫婦相顧駭然,這書生何時到達,從何處而來,事先絕無知覺。」接著,又描述了這位中年書生的外貌「但見他四十來歲年紀,相貌俊雅,只是雙眉略向下垂,嘴邊露出幾條深深皺紋,不免略帶衰老淒苦之相。他不言不動,神色漠然,似乎心馳遠處,正在想什麼事情。」 19 版林楊逍在暌違多集之後,於 12 集再度登場,正是原著中楊逍正式登場的一段。距離劇中逍芙戀又隔經年,一襲白袍飄飄,他一人踽踽獨行,臉上的神色宛如原著描述「神色漠然,似乎心馳遠處,正在想什麼事情。」多了鬍子的楊逍 2.0 版,有別於楊逍 1.0 版的傲氣畢露,眉宇之間少了青年時期收不住的狂狷,微歛的眉眼帶著沉鬱之氣,沒有太多表情的面孔,確實透出一抹神思邈遠,不知道正在想什麼的模樣。 林楊逍的形象,高度還原書中的楊逍,尤其是過去各版帥則帥矣卻未見的書生氣,林楊逍卻是俊雅之餘,還有一份書卷之氣,加之他的容貌清癯,不言不笑之時,確實隱然有種淒然之感。 看了多版倚天,唯有 19 版林楊逍猶如原著走出來的角色,神色宛然。 接下來是楊逍一角情緒跟情感轉折最劇烈的一段。一開始先是輕鬆閃過何氏夫婦的埋伏,並且依舊維持一貫的悠閒氣度折損對手。 19 版倚天設計楊逍的武術動作相當用心,總讓他負手在背,給人一種氣定神閒,談笑間舉重若輕的挫敗敵手的從容,同時也顯露出楊逍藝高人膽大的絕技。 隨著張無忌述說來意,楊逍的反應、楊逍的情緒轉折接續了《逍芙戀》的下半闕。在紀曉芙堅決不受利誘死於非命為《逍芙戀》寫下了驚心動魄的上半闕。乍聽情深緣淺的愛侶紀曉芙死訊的楊逍,則續寫了《逍芙戀》蕩氣迴腸的下半闕。 原著描述楊逍乍聞紀曉芙死訊時「楊逍心頭大震」、「本來臉色蒼白,這時更加沒有半點血色」、確認曉芙死訊不可置信竟至暈厥。一番大悲大痛的情緒,讓楊逍差點身首異處,完全不同於剛出場時「處變不驚的光明左使」形象。這一番描寫,讓紀曉芙片面描述的「逍芙戀」有了另一面的補足,逍芙兩人的情感遠比字面描寫來得深刻。紀曉芙的深情,已經用性命來註解,楊逍的深情,則用難以控制的悲痛來彰顯。 19 版的林楊逍用細膩的眼神、沉鬱的聲音表...

[金庸劇]2019新倚天屠龍記-楊逍1.0篇

曾經說過,金庸劇就是一種會讓我忍不住手賤點開的東西。然後,開了頭,就以「嫌貨就是買貨人」的態度看下去。 前三集,考驗觀眾的耐性,尤其是果郡王演出的張翠山。原著中的張五哥翠山跟妖女殷素素是前面1/4的主角,老爸幾乎搶盡兒子的風采,我看原著就喜歡老爹勝過兒子,老爸不只帥氣,還寫得一手好字,夜半看到美麗女森還會害羞臉紅不知所措,又帥又萌的屬性難怪素素下手很快。 但是19新倚天的果翠山一整油膩中年大叔貌,這不是張翠山啊 😱 😱 !!!!! 還好,就在我百無聊賴拿新倚天當背景時候,一個酷帥跩邪的白色身影橫空出世,「明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光明左使,楊逍。」這種台詞沒講好就膩了,但是這個楊逍說起來一點都不違和。接下來,就看他負手在背,進退之間猶如散步,一面比武還不忘開口擠兌人。  (楊逍:林雨申飾   滅絕師太:周海媚飾) 只見楊逍酒樓撫琴飲酒,對上陣仗齊全的峨嵋派。楊逍對上滅絕師太依舊不改壞嘴本性,張口就是「為親夫報仇啊!」「想讓你的愛徒跟你親夫一樣嗎?」「啊你個死尼姑!」,激得滅絕師太森77,兩人開打破壞酒樓家具擺設樣樣來。 楊逍對陣滅絕師太時,還有暇順帶勾上紀曉芙,也開啟改編影劇版少不了的逍芙戀。原著裡,楊逍紀曉芙這一段情感金庸寫得隱晦。兩人怎麼相遇、相戀復又分離皆沒明寫,只有紀曉芙死前跟滅絕師太幾句輕描淡寫帶過。然而,紀曉芙卻用兩人的女兒名字「楊不悔」,為這一段情感留下耐人尋味的註腳。94年倚天屠龍記對「逍芙戀」濃墨重彩的改編,成功塑造孫興版楊逍。自此,翻拍倚天屠龍記,幾乎沒編劇不再「逍芙戀」下功夫。                                         (楊逍:林雨申飾    紀曉芙:鄔靖靖飾)                           而劇中用一段「代理保姆」的情節橋段,讓紀曉芙的良善本性得以發揮,也讓她重新省視「正邪...

[金庸劇]2019新倚天屠龍記 岳父大人心裡苦但是岳父不說-楊逍3.0篇

自從無忌哥哥被成功拱上教主之位,楊逍也進入事業第二春的嗡嗡嗡時期,這個時期楊逍最牽掛應該是「楊家有女初長成」,而在旁人起鬨下(說的就是小顛跟蝠王你們倆)的不悔 + 無忌曖昧的「小兒女情事」,楊逍有著身為人父盼能喜得嘉婿的期待(嗯…沒錯,就是教父的期待啦 ~ )。 從楊逍 2.0 轉調走入楊逍 3.0 ,最重要轉折即不悔情歸何處。 說起楊不悔情歸何處,真心覺得金庸真是楊姓帥哥後爹,只要姓楊又長得帥的,金庸虐起來沒在手軟的。所以,楊康死於中毒又被烏鴉啃食肉身;楊過斷臂並且被迫獨身十六年;楊逍鰥夫,養大的寶貝女兒竟然嫁給從前情敵。 金庸真的給楊逍設了一個難解復又難堪的局面,面對紀曉芙的前未婚夫殷梨亭,楊逍難免心懷感愧,所以在他能力所及能夠給予的彌補,他都願意出力,例如:讓楊不悔去照料、幫著張無忌上少林、武當追兇等等。 原著裡,僅一筆盪過楊逍內心起伏,「楊逍為紀曉芙之事,一直對殷梨亭極為抱憾,口中雖然不言,心裡卻立定了主意,決意竭全力為他報仇,更命女兒好好服侍,稍補自己的前過。」 在 19 版劇中,將原著短短幾句話鋪排出細膩的內心戲,楊逍也不辜負編劇的厚愛,層次分明的完成。首先在 23 集,明教諸人齊聚殷六俠養傷房間,楊逍所站位置距離殷六病榻最遠,這個走位安排可謂細膩。聽無忌跟殷六論及傷重的對話後,楊逍細膩的一個側身,燭光掩映下臉上神情透著難以言說的黯然。隨後,楊逍以篤定口吻開解歷練甚少的無忌,並用短短幾句話「讓明教上少林寺替你六叔報仇。」「教主真是心地善良,不用擔心,此事是對方挑釁在先,我們就是把事情問個究竟而以。」將無忌從困局中拉出來。楊逍細膩演出從內疚之情,到表達立場再到解惑少年教主惶惑之心的轉折,一氣呵成,自然流暢。當楊張二人再度來到殷六房外,聽見病中昏迷的殷六哭著喊不悔「曉芙」,無忌面對長輩情事,臉上閃過一絲尷尬,一旁的楊逍心境卻複雜許多。只見楊逍一聽「曉芙」隨即暗下眸光,臉上神情不是尷尬,而是舊傷被挑起的隱痛,然後眼眶一紅,深吸一口氣才穩住口氣對無忌說「事不宜遲,我們應該趕緊上少林。」說完強忍傷感,快步離去。 楊逍的表情跟肢體語言,恰好符合原著所書「楊逍為紀曉芙之事,口中雖然不言,卻一直對殷梨亭極為抱憾。」這一重尷尬又內疚的情緒,林雨申演來情真意切,深情不濫情,令人動人。 不過到此時為止,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