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與創新的操作策略看天龍傳奇
天龍播畢已經過了幾天,沉澱之後,對於這齣戲還是有些感想,先前是一邊看戲一邊寫戲後感,由於仍在此山中,難免不了見樹不見林,戲結束了,或許可以站在綜觀全劇的角度來看這齣戲。
這一篇文章,不僅是我個人對天龍傳奇一劇的總評,同時亦是對於傳統戲曲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拿捏的思考。
核心精神
我曾經在天龍傳奇開播沒多久的時候,在“《天龍傳奇》-『現代』電視歌仔戲樣貌的誠意嘗試”提到這齣戲最創新且最富吸引力的地方就在於劇本貼近『當代』的精神。劇終數日之後,對於這齣戲,我萌生更深刻的看法和感受,我猜想當初設定目標觀眾就是既有歌仔戲觀眾+年輕人新血的挹注。於是乎,我回頭審視劇本企圖凸顯的核心價值 “一個人會長得直或是長得歪,絕對跟爸媽的教養有關,爸媽會不會教、怎麼教,決定了小孩怎麼長” ,說得更白,天龍傳奇其實是一齣 『家庭教育下人格養成的醒世恆言』 。
這齣戲的劇本核心價值如此來看仍然是從傳統家庭價值與普羅大眾普遍認知作為其出發的核心。不過,編劇運用有別過去忠孝節義故事的說故事概念與技巧,導入符合現代人思維與思考的價值判斷模式,於是,戲劇中無所不在的隱喻和寓言,就成了經得起理性分析和邏輯推導的戲劇脈絡。
如果回到這齣戲最初設定的目標觀眾來看劇本的設定,劇本確實做了“創統精神+現代思維”的結合,在戲劇的核心價值上凸顯了對傳統的維護,在說故事技巧上採取了現代思維來推動情節和橋段的進行。於是,傳統為經、現代為緯,編經織緯的將一個其實傳統本質的戲劇作品賦予了現代的詮釋。
人物設定
傳統戲曲的人物設定都有一個特性,善惡分明、黑白對立的角色特性,藉由近乎臉譜化的角色,輕而易舉的將企圖傳達的社會教育概念套在角色之上,表達出善與惡的對比,也凸顯出教化的意義。
然而,當戲劇不再只被賦予教化之責的當代,閱聽觀眾對於戲劇還多了情感和體驗投射的期待,更有甚者,更期待透過戲劇看見某一種當代人事物的縮影呈現。所以,就連戲曲,也必須隨著閱聽觀眾的期待而做出改變和調整。
回到天龍傳奇一劇,私以為在戲劇人物設定上也是揉合的傳統與創新兩種思維來進行設計。
首先全劇最重要的四位主角,雙生雙旦的人物特質設計,乍一看頗為符合傳統戲曲中角色的設定的需要和形式。雙生,同樣的容貌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一個正派一個反派、一個光明一個黑暗、一個象徵白一個象徵黑;雙旦,一允武一允文、一美艷一娟秀、一番邦一中原。除了雙生與雙旦個別的對比,這兩組生旦組合也形成對立又互補的形象。對於傳統戲曲來說,這般雙生雙旦的人物設計並不特別創新,然而,劇本給了這四位主角的人物特質足以說之成理的前因,因為人物的每一個特質都有其背後的成因,如此四個主角就成了所謂 “有故事的人” ,觀眾就在閱聽的過程中順著角色走入每一個人物之所以會長成這番模樣的心路歷程。如此一來,觀眾的情感有了投射的客體,並且在情感與體驗投射在角色的過程中,得到一種藉由戲劇抒發和宣洩情緒的滿足,於是,人物的設定形象仍然符合戲曲人物的傳統,但人物設定的塑造卻透顯出西方戲劇“由內而外”的概念。
劇本企圖在核心精神和人物設定上盡量做到傳統與創新的結合,我個人是肯定劇本在這兩方面的企圖與努力(就是因為太認同才會一直厚話寫一堆劇後感)。
戲劇結構
從戲劇的結構來看,即便是電視歌仔戲,它也是傳統戲曲的一種。於是,容我挪用我在Y大“《天龍傳奇》之後:我們沒有大好的青春可以浪費”一文回應關於歌仔戲之傳統和創新路線的折衷策略,我相當認同天龍的創新,但我不認為創新就代表不能同步保有傳統。
戲曲之所以是戲曲,就在於它必須保有 『傳統曲藝的表達型態』 ,而一齣標榜劇種類型為“歌仔戲”的戲劇作品,它在表演型態的呈現上就必須凸顯出讓人一眼就能接收到的"戲曲元素",所謂戲曲元素包含了曲調、曲藝與演員的技藝,這也是戲曲和一般戲劇最大的不同點,相信也是一直以來支持"戲曲藝術"的新舊觀眾同樣看重的一點。
回到天龍傳奇這齣戲在戲劇結構上的傳統和創新的融合比例,就會看到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
首先是曲調,對於許多歌仔戲的既定收視群而言,對於歌仔戲這項戲曲藝術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和既定印象,一檔播出時間三十分鐘的歌仔戲說唱之間的比例多少以上符合預期?創新曲調與傳統曲調之間的比重多少不會產生杆隔感?
再者是曲藝,在傳統戲曲中詞曲編寫的藝術性與通俗性的拿捏,傳唱度和感染力的擴散能夠達到最佳的效益?
最後是演員的傳統戲曲表達技藝,傳統戲曲的演員和一般戲劇的演員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傳統戲曲的演員不只要有寫實表演中將角色立體化演繹的能力,還必須擁有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傳統戲曲唱念作打的硬底子功夫。儘管,電視歌仔戲可以透過鏡頭的修飾和遮掩,某種程度掩藏演員傳統戲曲硬技巧的不足,但是,仍必須透過螢幕鏡頭傳達出足夠的“傳統戲味”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在閱聽的第一時間感受到「喔,我是在看歌仔戲」的滿足。
天龍傳奇是在電視媒體平台已經斷層十年沒有歌仔戲之後的今天,一個努力摸索傳統與創新之間最適比例該是甚麼模樣的作品,透過這齣十年後測試歌仔戲收視市場的作品,收集到來自觀眾第一線的反饋,以此做為下一齣戲的養分。
持平而論,只有精準捕捉目標觀眾透過“電視歌仔戲”的觀賞企圖看到甚麼,感受到甚麼,獲得到甚麼,從需求面精確的抓到當代歌仔戲觀眾的脈動,進而端出在創作理念與商業模式取得平衡的最大公約數。如此一來,一齣戲除了收視率所能帶來的廣告收益之外,其衍生的周邊效益和輿論迴響引發的大眾流行文化現象,才能夠進一步刺激媒體平台與投資方正視歌仔戲閱聽市場的“有可為”之處,並且以更正面的態度挹注更多的力量進行“傳統文化傳承與推廣”。
儘管,天龍傳奇作為十年磨一劍的電視歌仔戲受限於非戰之罪的前提而在收視表現上不盡如人意,但是,身為喜愛歌仔戲的觀眾,我仍舊期待在電視媒體上可以繼續看到新的劇作。我們必須以謙卑且謙虛的態度回過頭審視作品本身,才能從中學習並且掌握到更多的養分,以此天龍傳奇就不會只是一齣十年磨一劍的電視歌仔戲,更是電視歌仔戲未來繼續推動和耕耘的指標和風向球。
最後,容我辭窮的再一次引用我回Y大一文的回應:戲劇的文本可以創新,戲劇用以表達核心精神的技巧手法、論理邏輯可以更貼近當代精神,但是,傳統曲藝的文化之美該如何和文本與表演做出更精準和完美比例的結合,在我看來,就是傳統與創新怎麼細膩操作並且尋出折衷之道的關鍵所在。
(原發表於臉書個人網誌與 G+台灣歌仔戲;圖片來源:陳亞蘭歌仔戲團粉絲團)
說的很好
回覆刪除個人認為因為是 電視歌仔戲 所以演大於唱 (應該只有我這麼想吧)
回覆刪除就像這次的忠孝節義裡的陳怡真 唱的ok演的真好
而且李宣榕 歌聲好唱的ok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演的會讓我沒法專心看戲,眼神太空了,其實在星光大道就有注意到她了,外形歌聲都不錯,所以她的努力我沒否認也希望她能越來越好。
除了這部份,我滿喜歡天龍傳奇的劇本,令人值得思考的故事
謝謝你那麼認真的寫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