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雲歌仔戲團-子虛賦(我一直覺得此劇名為白頭吟比較合適)
這篇戲後感delay的有點太久,這會兒補上。
看完戲後每每和朋友聊起此戲,我總是不小心地將劇名誤念為“白頭吟”,然而,從我老是念錯戲名的錯誤,凸顯出我對這齣戲最深刻的觀感,這是一齣以司馬相如為起點,但光芒盡在卓文君的一齣戲。
以劇名論之,劇名以“子虛賦”為名,而不以更多人知曉的“鳳求凰”為題,那麼這齣戲的核心主角便是司馬相如無疑,在戲開演之前,我忍不住好奇編劇要怎麼鋪陳這一位漢賦大家的生平。
然而,除了戲的開場點出了司馬相如做子虛賦,並且因為子虛賦傳抄流傳甚廣,使得新寡少婦卓文君先識其文,感其文才,這才有了後來司馬相如在好友臨邛縣令王吉的陪同下前往卓家赴宴,傳唱千古的琴挑文君因此而生,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也因為這一曲鳳求凰而成了歷史上一段綺情佳話。
不過,編劇在這一段琴挑文君,做了改編。劇中的卓文君不再是被動的被“琴挑”,而是走出簾幕之後,以男裝示人,面對面的與司馬相如詩歌應和。這一段,可以看出編劇企圖凸顯卓文君有別於傳統女性的形象,主動熱情、聰明大膽,當著父親與賓客的面,易容男裝,與司馬相如在文詞酬答之間,眉眼相對、一見鍾情,到了最後,她乾脆恢復女兒身分,讓在場所有人知道,這一場“鳳求凰”不只是琴挑文君,更是辭挑相如。這一段改編,成功地凸顯出卓文君的卓爾不群,同時,卓文君的行動成了整段最主要的劇情推進與轉折,反而,司馬相如雖開始主動琴挑,但當卓文君走出簾幕之後,兩人之間的主客就漸漸易位了,這一場戲,其實是由卓文君主導全局節奏,而非司馬相如。
接下來,是卓文君中夜相從,雪夜私奔。這是全劇我個人覺得最流暢的一段,中夜相從的卓文君前來與司馬相如會面,兩人在林中相逢,沒能多說上幾句話,就已聽聞後有追兵之聲。於是,兩人藏閃在林間,最終,成功避開追趕而來的家丁,兩人成功搭上一葉扁舟回到司馬相如故里成都。這一場戲,從燈光、舞台,到男女主角兩人優雅婉轉的身段,不只透顯出中夜私奔的兩人閃躲追兵的緊張感,還表現出夜半私奔的旖旎之情,既緊張刺激又兼風光旖旎,最後一葉小舟遠渡的畫面搭上林間家丁追趕不上的情節,讓觀眾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忍不住嘴角上揚。
然而,接下來兩人回到成都貧困度日,再折返臨邛當爐賣酒,這兩場堪稱是司馬相如一角重要的轉折戲,但我卻在司馬相如時而潦倒失意、時而懷才不遇、時而劍技超絕、時而才高八斗、時而爆走全場的演出中越看越模糊,司馬相如這個角色的核心特質到底是甚麼?司馬相如這個角色到底在追求甚麼?司馬相如這個角色究竟在這一連串的變化轉折中要傳遞甚麼?我沒有看到角色本身比較深刻的部分,只看見情節推展之下,一個隨著情節遞嬗而一直在切換面貌的司馬相如,而這些伴隨轉折而生的情緒,似乎也不夠深刻動人。
接下來,劇情再一個峰迴路轉,司馬相如因為子虛賦受到漢武帝欣賞終於登上青雲之梯,與妻子卓文君臨別依依,夫妻兩人自此分別兩地。入長安城之後的司馬相如,官拜中郎將,成了漢武帝隨身的詞章之臣,不只寫下上林賦,更寫下長門賦,讓本已長門冷落的阿嬌皇后再得君王垂憐,故而陳皇后賜婚姪女予司馬相如。這一段戲,實乃編劇改編所寫,這一大段改編的情節,固然是要凸顯步入官場的司馬相如雖如願以償得以步上青雲坦途,一朝相伴君王側,但伴君如伴虎,好不容易擁有的功名利祿全繫於皇權喜怒一念之間的取捨,身處功名場的司馬相如怎麼步步為營如履薄冰,又怎麼才能做到不負君王不負卿?
然而,這一段司馬相如無法違抗上命別妻的為難與妥協,卻完全無法讓台下看戲的我有絲毫的同情和憐憫,反而,我不太理解編劇為什麼要如此改編這一段情節。首先,司馬相如迫於陳皇后的威脅娶妻一段,就與史實不合,就算長門賦真為司馬相如所做,陳阿嬌也真因此賦重拾武帝歡心,也斷不可能有這樣的威勢可脅迫司馬相如。再者,這一段戲表達司馬相如離家六年,僅以書信向元配卓文君表達思念之情,但是,倘若司馬相如這六年都在長安任官,為什麼不將妻子接到長安同住,這是此段改編最讓人覺得說不通之處。歷史上的司馬相如離開四川入長安任官,起初確實是在漢武帝身邊作為詞章之臣隨侍在側,但隨後就因為司馬相如對西南邊事嫻熟而被派往西南夷撫邊,這才是司馬相如之所以將元配卓文君留在四川老家的原因,也因為如此,司馬相如後來心生納妾之意,才會引得卓文君“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的反應。這一大段改編,讓司馬相如別妻再娶的情節顯得格外彆扭,非但沒有表達出司馬相如在皇權威逼之下另娶的深切無奈,反而使得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情感宛如紙上談情,淺薄的近乎膚淺。
雖說這一大段司馬相如的委決難捨沒有打動我,但我卻被收到家書之後卓文君的反應所感動。卓文君的形象從一開始主動出擊的“琴挑文君”,到主動情奔的“中夜相從”,再到折返臨邛挺身而出“當爐賣酒”,一次又一次的轉折,都讓她勇敢獨立的形象越來越鮮明,不論她身處甚麼樣的環境,卓文君的內在特質一直都沒有改變,就連收到司馬相如表態“無億(無意)”的家書,卓文君也還是勇敢地一如往昔,所以她寫下最動人的詩篇『白頭吟』,詩句中沒有棄婦的自憐自艾,而是凸顯出高度的清醒與自覺,一如“琴挑文君”時是卓文君主動回應且主導“鳳求凰”的勇敢與自主,到了這個時候,卓文君也依舊初衷不改的透露出她對於愛情追求的勇氣與獨立性。這樣性格鮮明,勇敢獨立的女性形象卓文君,再加上許秀年精湛的演出,讓我在這一段表演中,不由自主的被感動、被牽動。相比之下,司馬相如的『無意』家書顯得多麼軟弱無力,而卓文君的『白頭吟』則感人至深,這一段情感的主導者,從頭到尾、自始至終,都是卓文君,而非司馬相如。
儘管劇末,司馬相如幡然醒悟回到卓文君身邊,兩人留下一抹相依相伴的形影,但是,劇中的形象,司馬相如遠比身旁的卓文君黯淡許多。
在我看來,不能歸咎於演員的演技不給力,在於這個劇本對於司馬相如的塑造凸顯出貪多嚼不爛的缺點,劇中的司馬相如,擁有太多太多不同的面相,而這些面相之間的關聯讓人看不出頭緒,再加上司馬相如一角欠缺深刻的內在挖掘,於是乎,角色的各種變化就顯得斷裂且片面,難以說服人也就難以感動人。
或許,就因為卓文君的形象遠比司馬相如深刻且動人,劇中所有的情節看似以司馬相如發軔,但其實真正推動的核心力量卻是卓文君,這興許就是此劇名為『子虛賦』,但我總誤念為『白頭吟』的觀賞印記。
撇開劇本的硬傷,兩位國寶級演員唐美雲許秀年的演出其實相當精彩,再加上小咪與吳承志等綠葉熱鬧紛呈的演繹,讓整齣戲基本上沒甚麼冷場,有朋友說,這齣戲相當適合挪到外台搬演,在我看來,確實如此。新生代演員的部分,讓我眼睛一亮的是林芳儀飾演的程飛,有別於林芳儀過去的舞台形象,又帥又無賴的程飛由她演來相當自然,雖然痞氣無賴,但我卻覺得無賴間透著幾許“可愛”,只可惜這個角色的鋪陳太少,也欠缺轉折,成了一個令人惋惜的角色。
另外,不得不提一點,這齣戲的多媒體用得很是合宜,適切的穿插在戲劇當中,用得不偏不過,是我相當喜歡的設計。
由於距離看戲已經隔了數月,僅就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和大家分享,還望大家不要嫌棄(下台鞠躬)。
劇名:子虛賦
編劇:陳道貴、洪清雪
演員:唐美雲、許秀年、小咪、吳承志、許仙姬、林芳儀、李佩涵、黃宇臻等
(原發表於臉書個人網誌與G+台灣歌仔戲社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