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劇場歌仔戲]唐美雲歌仔戲團-子虛賦 戲後感


唐美雲歌仔戲團-子虛賦(我一直覺得此劇名為白頭吟比較合適)
這篇戲後感delay的有點太久,這會兒補上。

看完戲後每每和朋友聊起此戲,我總是不小心地將劇名誤念為“白頭吟”,然而,從我老是念錯戲名的錯誤,凸顯出我對這齣戲最深刻的觀感,這是一齣以司馬相如為起點,但光芒盡在卓文君的一齣戲。

以劇名論之,劇名以“子虛賦”為名,而不以更多人知曉的“鳳求凰”為題,那麼這齣戲的核心主角便是司馬相如無疑,在戲開演之前,我忍不住好奇編劇要怎麼鋪陳這一位漢賦大家的生平。

然而,除了戲的開場點出了司馬相如做子虛賦,並且因為子虛賦傳抄流傳甚廣,使得新寡少婦卓文君先識其文,感其文才,這才有了後來司馬相如在好友臨邛縣令王吉的陪同下前往卓家赴宴,傳唱千古的琴挑文君因此而生,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也因為這一曲鳳求凰而成了歷史上一段綺情佳話。

不過,編劇在這一段琴挑文君,做了改編。劇中的卓文君不再是被動的被“琴挑”,而是走出簾幕之後,以男裝示人,面對面的與司馬相如詩歌應和。這一段,可以看出編劇企圖凸顯卓文君有別於傳統女性的形象,主動熱情、聰明大膽,當著父親與賓客的面,易容男裝,與司馬相如在文詞酬答之間,眉眼相對、一見鍾情,到了最後,她乾脆恢復女兒身分,讓在場所有人知道,這一場“鳳求凰”不只是琴挑文君,更是辭挑相如。這一段改編,成功地凸顯出卓文君的卓爾不群,同時,卓文君的行動成了整段最主要的劇情推進與轉折,反而,司馬相如雖開始主動琴挑,但當卓文君走出簾幕之後,兩人之間的主客就漸漸易位了,這一場戲,其實是由卓文君主導全局節奏,而非司馬相如。

接下來,是卓文君中夜相從,雪夜私奔。這是全劇我個人覺得最流暢的一段,中夜相從的卓文君前來與司馬相如會面,兩人在林中相逢,沒能多說上幾句話,就已聽聞後有追兵之聲。於是,兩人藏閃在林間,最終,成功避開追趕而來的家丁,兩人成功搭上一葉扁舟回到司馬相如故里成都。這一場戲,從燈光、舞台,到男女主角兩人優雅婉轉的身段,不只透顯出中夜私奔的兩人閃躲追兵的緊張感,還表現出夜半私奔的旖旎之情,既緊張刺激又兼風光旖旎,最後一葉小舟遠渡的畫面搭上林間家丁追趕不上的情節,讓觀眾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忍不住嘴角上揚。

然而,接下來兩人回到成都貧困度日,再折返臨邛當爐賣酒,這兩場堪稱是司馬相如一角重要的轉折戲,但我卻在司馬相如時而潦倒失意、時而懷才不遇、時而劍技超絕、時而才高八斗、時而爆走全場的演出中越看越模糊,司馬相如這個角色的核心特質到底是甚麼?司馬相如這個角色到底在追求甚麼?司馬相如這個角色究竟在這一連串的變化轉折中要傳遞甚麼?我沒有看到角色本身比較深刻的部分,只看見情節推展之下,一個隨著情節遞嬗而一直在切換面貌的司馬相如,而這些伴隨轉折而生的情緒,似乎也不夠深刻動人。

接下來,劇情再一個峰迴路轉,司馬相如因為子虛賦受到漢武帝欣賞終於登上青雲之梯,與妻子卓文君臨別依依,夫妻兩人自此分別兩地。入長安城之後的司馬相如,官拜中郎將,成了漢武帝隨身的詞章之臣,不只寫下上林賦,更寫下長門賦,讓本已長門冷落的阿嬌皇后再得君王垂憐,故而陳皇后賜婚姪女予司馬相如。這一段戲,實乃編劇改編所寫,這一大段改編的情節,固然是要凸顯步入官場的司馬相如雖如願以償得以步上青雲坦途,一朝相伴君王側,但伴君如伴虎,好不容易擁有的功名利祿全繫於皇權喜怒一念之間的取捨,身處功名場的司馬相如怎麼步步為營如履薄冰,又怎麼才能做到不負君王不負卿?

然而,這一段司馬相如無法違抗上命別妻的為難與妥協,卻完全無法讓台下看戲的我有絲毫的同情和憐憫,反而,我不太理解編劇為什麼要如此改編這一段情節。首先,司馬相如迫於陳皇后的威脅娶妻一段,就與史實不合,就算長門賦真為司馬相如所做,陳阿嬌也真因此賦重拾武帝歡心,也斷不可能有這樣的威勢可脅迫司馬相如。再者,這一段戲表達司馬相如離家六年,僅以書信向元配卓文君表達思念之情,但是,倘若司馬相如這六年都在長安任官,為什麼不將妻子接到長安同住,這是此段改編最讓人覺得說不通之處。歷史上的司馬相如離開四川入長安任官,起初確實是在漢武帝身邊作為詞章之臣隨侍在側,但隨後就因為司馬相如對西南邊事嫻熟而被派往西南夷撫邊,這才是司馬相如之所以將元配卓文君留在四川老家的原因,也因為如此,司馬相如後來心生納妾之意,才會引得卓文君“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的反應。這一大段改編,讓司馬相如別妻再娶的情節顯得格外彆扭,非但沒有表達出司馬相如在皇權威逼之下另娶的深切無奈,反而使得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情感宛如紙上談情,淺薄的近乎膚淺。

雖說這一大段司馬相如的委決難捨沒有打動我,但我卻被收到家書之後卓文君的反應所感動。卓文君的形象從一開始主動出擊的“琴挑文君”,到主動情奔的“中夜相從”,再到折返臨邛挺身而出“當爐賣酒”,一次又一次的轉折,都讓她勇敢獨立的形象越來越鮮明,不論她身處甚麼樣的環境,卓文君的內在特質一直都沒有改變,就連收到司馬相如表態“無億(無意)”的家書,卓文君也還是勇敢地一如往昔,所以她寫下最動人的詩篇『白頭吟』,詩句中沒有棄婦的自憐自艾,而是凸顯出高度的清醒與自覺,一如“琴挑文君”時是卓文君主動回應且主導“鳳求凰”的勇敢與自主,到了這個時候,卓文君也依舊初衷不改的透露出她對於愛情追求的勇氣與獨立性。這樣性格鮮明,勇敢獨立的女性形象卓文君,再加上許秀年精湛的演出,讓我在這一段表演中,不由自主的被感動、被牽動。相比之下,司馬相如的『無意』家書顯得多麼軟弱無力,而卓文君的『白頭吟』則感人至深,這一段情感的主導者,從頭到尾、自始至終,都是卓文君,而非司馬相如。
儘管劇末,司馬相如幡然醒悟回到卓文君身邊,兩人留下一抹相依相伴的形影,但是,劇中的形象,司馬相如遠比身旁的卓文君黯淡許多。

在我看來,不能歸咎於演員的演技不給力,在於這個劇本對於司馬相如的塑造凸顯出貪多嚼不爛的缺點,劇中的司馬相如,擁有太多太多不同的面相,而這些面相之間的關聯讓人看不出頭緒,再加上司馬相如一角欠缺深刻的內在挖掘,於是乎,角色的各種變化就顯得斷裂且片面,難以說服人也就難以感動人。

或許,就因為卓文君的形象遠比司馬相如深刻且動人,劇中所有的情節看似以司馬相如發軔,但其實真正推動的核心力量卻是卓文君,這興許就是此劇名為『子虛賦』,但我總誤念為『白頭吟』的觀賞印記。

撇開劇本的硬傷,兩位國寶級演員唐美雲許秀年的演出其實相當精彩,再加上小咪與吳承志等綠葉熱鬧紛呈的演繹,讓整齣戲基本上沒甚麼冷場,有朋友說,這齣戲相當適合挪到外台搬演,在我看來,確實如此。新生代演員的部分,讓我眼睛一亮的是林芳儀飾演的程飛,有別於林芳儀過去的舞台形象,又帥又無賴的程飛由她演來相當自然,雖然痞氣無賴,但我卻覺得無賴間透著幾許“可愛”,只可惜這個角色的鋪陳太少,也欠缺轉折,成了一個令人惋惜的角色。

另外,不得不提一點,這齣戲的多媒體用得很是合宜,適切的穿插在戲劇當中,用得不偏不過,是我相當喜歡的設計。

由於距離看戲已經隔了數月,僅就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和大家分享,還望大家不要嫌棄(下台鞠躬)。

劇名:子虛賦
編劇:陳道貴、洪清雪
演員:唐美雲、許秀年、小咪、吳承志、許仙姬、林芳儀、李佩涵、黃宇臻等

(原發表於臉書個人網誌與G+台灣歌仔戲社群)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懷舊歌仔戲]西江月PK新西江月

我看楊版韓秀&陳版韓秀 最近晚上狂翻牌子,最愛翻的還是我的初戀歌仔戲『新西江月』,除此之外,最近也補看了新西江月的前身『西江月』。 這兩齣戲都是由狄珊小姐所編寫,劇情內容大致上無二,說的是一個生長在落梅村名叫夏江龍的青年俠客,本來和青梅竹馬的丁翠羽兩小無猜,但丁翠羽卻被父親許配給門當戶對武林世家公子馬天豪。 因為夏江龍是正派俠客,所以自然不會因為喜歡 的女子丁翠羽另配他人而消沉失志,反而是決定退讓成全,於是夏江龍包袱款一款便離開落梅村。也因為夏江龍的離開,讓丁翠羽來到西江畔,本來應該只是想睹物思人一番,沒想到遠遠看到一個和夏江龍同樣容貌貴氣打扮的青年男子。丁翠羽乍見這一張思念的臉,不疑有他的趨前走去,在貴氣公子面前如泣如訴的說起兩人從幼年建立起來的情誼,男方怎麼可以就這樣一走了之。 這個被丁翠羽誤認的貴氣青年,是跟夏江龍同貌的朱公子(韓秀),這位朱公子和夏江龍相同的只有一張臉皮,其他諸如個性、性情還有處理人我關係的手法都大不相同。朱公子莫名其妙的被一個美貌女子攔路哭訴,並且這位美貌女子很顯然地將馮京誤做馬涼,他打量眼前女子片刻,似乎覺得此姝很有意思,接著就毫不客氣的直接挾持丁翠羽同行,甚至還讓丁翠羽的未婚夫馬天豪誤會挾持弱女的人是夏江龍。 看西江月和新西江月這兩齣戲,我的觀賞重點一直都落在朱公子韓秀身上。我從前後分別飾演韓秀的兩位演員身上看到兩種不同的詮釋方式,自然就呈現出兩個版本看似雖都是反派,但是本質很不相同的兩版“韓秀”。 先說楊麗花團長演出的朱公子韓秀,楊版韓秀看來給人甚有機謀、城府深沉的感覺,不管面對與自己有直接利益關係的石夫人亦或是猶如禁臠的丁翠羽,楊版韓秀都表現出一種令人難以揣度的莫測之感。楊版韓秀整體呈現出來的氣質偏向冷峻,每一次與人互動的言談反應,都透著一種企圖看破對方或看穿對方的凌厲,並且那時不時泛上嘴角的冷笑、狂笑亦或是打哈哈式的笑聲,都在營造一種壓迫感,搭配上絲毫沒有半點笑意的眼神,楊版韓秀確實有梟雄之感。 另外楊版韓秀與丁翠羽的互動給我的感覺是帶著上下位階的權力關係,楊版韓秀之於丁翠羽是絕對以上對下的姿態,在權力天平上,楊版韓秀也是處在絕對的優勢位置,他看待丁翠羽如禁臠,丁翠羽是他看上的人,那麼他就不允許丁翠羽心中還有其他人。即使未來他對丁翠羽厭棄了,但丁翠羽...

[歌仔戲演員]似水流年,那些令我難以忘懷的角色-《冒辟疆》

(圖片來源:網路) 《江南才子 明末遺少--冒辟疆的流離人生》 在聊冒辟疆這個角色之前,想先分享一下我看陳亞蘭小生在電視歌仔戲演出的角色特性。 亞蘭小生加入楊麗花歌仔戲團之後,除了第一年因為還是新人,所以尚未演出較具分量的角色。不過,她蟄伏的時間不長,很快的,到了楊團第二年,就開始挑大樑演出男一號(鐵漢柔情中飾金滿堂),接著又演出和楊團長對壘的第一反派,龐涓(孫臏與龐涓)。自此之後,亞蘭小生在楊團的位置幾乎就已奠定,她是楊團的副生,楊團長擔綱主角的時候,亞蘭小生幾乎就是第二男主角。 打從亞蘭小生加入楊團之後,楊團的戲從武俠奇情走回了歷史老戲的路子,大多時候擔任第一男主的楊團長飾演的角色多數是歷史上真有其人的人物。然而,身為男二號的亞蘭小生,所演的角色就未必全都是真實的人物,也可以說,亞蘭小生詮釋的杜撰人物多過真實歷史人物。對於演員來說,詮釋純粹的虛構人物,少了歷史形象的包袱,多了自我揮灑的空間,可以說,角色是由編劇和演員一起塑造起來的,好的演員可以讓一個虛構的角色在演出的過程中長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而演起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對於演員來說就多了一重對角色的歷史形象理解。畢竟,如果一個演員把謀定後動的孔明演成一個衝動派,肯定引來罵聲一片,這是演員在演繹歷史人物不得不忽略的要點。 所以,在聊亞蘭小生在順治與康熙一劇飾演的冒辟疆之前,不得不說一下冒辟疆是何許人? 冒襄(1611年-1693年),字辟疆。和方以智(1611-1671),陳貞慧(1604-1656),侯方域合稱明末四公子之一。 明亡之前,冒辟疆是出身書香世家的文人公子,明亡之後,是他顛沛流離生涯的開始。雖然明亡之後,南方陸續建立起南明政權,然而風雨飄搖的南明小朝廷並沒有眾志成城的在復明大業上努力,反而延續晚明腐敗的政治,權奸亂政,整個弘光小朝廷就如一鍋稀泥,而冒辟疆這樣一個曾和明末文人團體復社過從甚密的讀書人就成了朝廷權奸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於是他開始帶著家人妻小四處流離,這段時間,他從如皋到南京,在南京被構陷入獄,後來得以出獄還是因為弘光小朝廷倒台了,他才得以逃出生天。然而,他的流離還沒結束,接著他又從南京逃往浙江鹽官,這一路顛沛流離,“遇大兵,殺掠奇慘”,“僕婢殺掠者幾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遺矣”。 經此一劫之後,冒襄自...

[歌仔戲演員]似水流年,那些令我難以忘懷的角色-《王文英、王伯東、周胡》

(圖片來源:網路) 《從宋仁宗到王文英》 為了好好的落筆寫這一篇,我重看了當年沒有看全的君臣情深,並且,因為看2003的新版君臣之餘,還去找了1987年舊版的《王文英與竹蘆馬》。當初看老版的王文英時,年紀尚小,只記得楊團長演王文英,許秀年演女主角,其他的角色印象都不深刻。然而,此番回味舊版,才知道為什麼不少人喜歡老版中陳亞蘭的宋仁宗。 在聊君臣情深之前,先簡單說一下亞蘭小生版的宋仁宗。 宋仁宗可說是北宋眾皇帝中傳奇故事最多的一個,除了人人耳熟能詳的狸貓換太子之外,仁宗朝堪稱名臣能人輩出,所以,長久以來,宋仁宗都給人一種寬容仁厚的君王形象。 不過,1987年版的《王文英與竹蘆馬》給了觀眾一個不太一樣的宋仁宗,這個仁宗給人一種少年皇帝的感覺,渾身透出一股青春稚氣,對於深宮內院的生活備感乏味無聊,一直都希望可以走出從小到大生長的九重宮闕,去看一看這一片屬於他的家國,到底有甚麼不一樣的風貌?不一樣的景色? 所以,當他最初在御花園中將御馬飛行的王文英誤認為神仙的時候,只見仁宗一臉興奮,像是發現太陽底下新鮮事的小孩,滿臉喜色二話不說的屈膝就拜,滿口祈求的就是希望突然顯靈的神佛可以成全他四處遨遊的心願。 隨後,仁宗和誤闖御花園的王文英碰上了,當他知道原來御馬飛行的人不是神仙而是王文英的當下,仁宗的反應不像一個世故的君王,反而像個終於找到玩伴的少年,就見他一臉雀躍地拉著王文英,拜託這個有著飛天寶馬的王文英可以帶著他去遊歷大江南北,他宛如一隻就要掙脫牢籠的興奮小鳥,心中所思所想都是快點離開皇宮,快意自在地去暢遊那些詩詞歌賦中再三稱美的江南煙雨。 戲中的仁宗非常的孩子氣,不論他跟王文英相處,或是跟皇后的互動,都透顯出這是一個童心未泯的少年皇帝。和王文英相處的時候,仁宗的眼睛總是綻放著興奮的光芒,那是一個突然看見天地寬闊的少年,乍見各種新鮮事時難以掩藏的驚喜。和皇后互動的時候,仁宗就像個年紀略小的弟弟,皇后倒有幾分長姐的味道,他知道自己和王文英出宮同遊的約定茲事體大,所以起初還不敢讓皇后知情,還是因為在御花園中等待王文英被皇后發現,這才在皇后的誘導之下和盤托出,兩人的互動與其說是夫妻,毋寧更像是姊弟。 這樣少年心性,愛玩耍愛自由的宋仁宗,亞蘭小生的詮釋,堪稱靈動,某種程度也算是本色演出。當年演出宋仁宗時亞蘭小生僅2...